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數字資產

2014 年,以太坊基金會成立,註冊地為瑞士,定位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2015 年獲得世界科技大獎的加拿大裔俄羅斯神童維塔立克・布特林作為創始人擔任首席科學家,主導項目的開發。

以太坊項目在 2014 年 7 月 22 日開始了為期 42 天的眾籌,投資者只需發送比特幣到地址 36PrZ1KHYMpqSyAQXSG8VwbUiq2EogxLo2 就可參與。為了激勵用戶儘早參與,眾籌期間的前 14 天兌換比例為 1∶2000,然後兌換價格線性提升,最後一天將會上升至 1∶1337。基金會聲明在眾籌期間就有權利使用最多 5000 枚比特幣的資金來加速開發。眾籌並沒有設置上限,9 月 2 日眾籌結束時共籌集到了 31529 枚比特幣。以當時的比特幣市場價計算,約值 1840 萬美元。按照事後的統計,共售出 60099765 枚以太坊代幣,眾籌期間獲取 1 枚以太坊代幣的平均成本約為 0.3 美元。

2015 年 8 月至年底,以太坊價格穩定在 1~1.5 美元的區間,較眾籌時價格已經有 3 倍以上的漲幅。但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從 2016 年年初開始,以太坊價格就開始了一輪波瀾壯闊的大行情,在 5 月中旬最高曾到達 0.033 比特幣,按比特幣當時價格(440 美元)換算約為 15 美元。較眾籌價格上漲 50 倍。2015 年 7 月,在眾籌一年之後,以太坊區塊鏈的創世塊被創建,裡面包含了眾籌的 6000 萬枚以太幣及開發基金等 1200 萬枚以太幣,總數達到 7200 萬枚以太幣。以太坊區塊鏈運行的第一階段被稱為 Frontier,這個階段類似於公開測試,為開發者及利益相關方提供一個接近真實應用的開發環境,提升安全水平,分發代幣,進一步聚攏社區人氣和開發者。

眾籌為開發者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同時開源的項目也吸引了全球開發者的目光,使得開發團隊能夠同時用 Golang、C++、Python 等多種編程語言進行軟件開發,某種程度上也是實現開發團隊的去中心化。同時以太坊軟件節點也可以運行在 Windows、Linux、Mac OSX 等多種操作系統上,實現了良好的跨平台兼容性。

2016 年 3 月,從第 1150000 個區塊開始,以太坊進入 Homestead 階段。這一階段相當於正式商用,各種圍繞以太坊開發的項目大量湧現。根據 ethercasts 網站的統計,目前有 298 個分佈式應用程序(Dapps)項目已經被提交。

雖然項目眾多,但並非所有項目都能順利落地。以下是幾個基於以太坊、總市值及成交量較大的幾個資產。

Augur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眾智預測市場平台,基於以太坊區塊鏈技術。用戶可以用數字貨幣進行預測和下注,依靠大眾的智慧來預判事件的發展結果,可以有效地消除對手方風險和伺服器的中心化風險,同時發行代幣 REP 作為整個生態圈的激勵系統。

Augur 旨在通過眾智預測技術來實現對現實事件的預判。在 2015 年 8 月至 10 月為期 45 天的 ICO 中,Augur 共籌集 18639 枚比特幣和 1171816 枚以太坊,所對應的資產是 1100 萬枚 Augur 代幣。每枚代幣成本約為 0.483 美元。憑藉 532 萬美元的眾籌金額,Augur 成功擠入了全球前十大眾籌項目。

2016 年 3 月,該平台發布了其應用的公測版本。

2016 年 10 月,Augur 代幣在各主要交易平台上線,上市後其價格經歷大幅波動,目前價格為 4.5 美元左右。在 Augur 之前,已經有 bitbet.us 及 predictious.com 網站接受比特幣對一些公共事件進行投注,如 predictious.com 網站把可以投注的事件分為體育賽事、政治事件、經濟預測、娛樂及科技五大類別。

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在 Augur 平台上看到一個典型的事件預測合約。雖然 Augur 應用希望通過一個去中心化的眾智平台來更好地對現實事件進行預測,但是投注與賭博之間的界限模糊,一旦被他人利用而成為非法牟利的工具,受到監管的壓力就會很大。

DigixGlobal 是一個新加坡的分佈式自治組織團隊,其產品是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發行的代幣,特點是代幣由實物黃金背書。Digix 公司是一個將實物黃金資產代幣化的平台,即把實物黃金的所有權放上以太坊區塊鏈,人人都可驗證。

2016 年 3 月 30 日開啟 ICO,在 14 小時之內 200 萬枚代幣即售罄,募集的資金達到 550 萬美元的募資上限,大大超出了原本 50 萬美元的最低目標,資金熱捧程度令人驚奇。

按照項目的設計,這個項目內會存在兩種代幣:一種是 DGD 幣,每季度分紅,其利潤來源於 DGX 幣產生的交易手續費;另一種是 DGX 幣,1 枚 DGX 幣 = 1 克黃金。因為 DGX 幣的交易會收取 0.13% 的手續費,這些手續費將會成為 DGD 幣的分紅來源。而在項目 ICO 時,發行了 200 萬枚 DGD 幣,按照當時價格折算,每枚 DGD 幣的成本約為 2.75 美元。而在 2016 年 10 月底時,其交易價格為 11 美元左右。

這個項目的主要風險在於成本高昂,而且交易量能否穩定提升得不到保證。另外由於歷史上的 E-gold、Liberty Reserve 等組織發行的數字化黃金被人用於傳銷騙局,項目也會面臨在各地開展運營的合規問題。

截至 2016 年 10 月,DGD 持有人還沒有收到過一次分紅,原因在於 DGX 幣並沒有正式上線交易,無法產生交易手續費。

“第一滴血”:10 分鐘籌得 550 萬美元#

2016 年 5 月,“第一滴血”(Firstblood)項目啟動。“第一滴血” 源於知名網絡遊戲 Dota,當玩家成功幹掉第一個敵人時就會出現相應的文字和語音提 “第一滴血”。團隊中有創始人周楚豪(Joe Zhou)和馬可・科斯塔(Marco Cuesta),此前他們曾共同創辦了比特幣期權平台 Alt-Options。團隊成員還有扎克・科伯恩(Zack Coburn),他是基於以太坊的應用 Etheropt 和 Etherdelta 的創始人。

2016 年 7 月 16 日,在鏈上成功測試了 Pre-alpha 版本遊戲 ——Trump Dice。

2016 年 8 月,發布了白皮書和眾籌計劃。

2016 年 9 月 26 日,打造去中心化電子競技平台的 “第一滴血” 開啟眾籌。

這次眾籌只接受以太幣支付,在 “10 分鐘內” 就達到了 550 萬美元的籌資上限,共發行了 79103203.39 枚代碼為 “1ST” 的代幣,籌得 465312.999 枚以太幣。事後有人分析,這與項方設置的 “Power Hour” 獎勵有關。原計劃 28 天完成的眾籌,如果在最後一周參與,1 枚以太幣可以兌換 100 枚 1ST 代幣,如果在項目發布的第一個小時內參與,兌換比例為 1∶170。這麼大的差距自然刺激了參與者提前準備,以便獲得獎勵。

實際上國內區塊鏈資產交易所雲幣提前開始了預眾籌,總計籌集了來自將近 500 名用戶的 3 萬枚以太幣。由於智能合約的限制,最終只能投入近 25 萬枚以太幣,獲得了 42499983 枚代幣。“第一滴血” 的這次眾籌刷新了區塊鏈領域眾籌速度的紀錄。

“第一滴血” 團隊通過使用以太坊區塊鏈以及語言機(Oracles),將玩家的資金交由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來處理和結算,解決電子競技中的糾紛問題。系統引入了去中心化的仲裁系統(DAMN)以及陪審團投票池(Jury Voting Pool,JVP)的概念。遊戲的旁觀者即見證人,會為陪審團(JVP)提供數據,讓作弊者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無處可逃。項目解決的痛點在於目前的電子競技賞金系統沒有保障,卷款跑路的玩家不在少數。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平台來撮合比賽,選擇贏家,收取保證金,利用群眾的智慧來解決作弊和遊戲糾紛,而且玩家可以利用虛擬化的代幣來參加虛擬遊戲的競賽,整個過程無需信任第三方機構監管,也無需擔心比賽結果以及資金糾紛,一切按照合同來處理。

眾籌結束後的第三天,即 2016 年 9 月 28 日,雲幣交易所即上線了 “第一滴血” 的交易。採用傳統形式發行的資產如果要上線交易平台,要做到這樣的速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這個案例中,由於資產登記、發行及權屬轉移等信息都記錄在區塊鏈上,交易、所有權轉移、清算等各個環節被壓縮到一步完成,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2016 年的一份報告中稱,區塊鏈技術有望為資本市場的清算環節省下近 20 億美元的成本。而全球知名諮詢公司埃森哲回顧現有資本市場,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大大縮短如公司債券、OTC 衍生品、股權、銀團貸款及私人債務工具等資本市場的清算時間,大部分交易會在 24 小時內完成清算,效率將得到極大提升。

image

由於數字資產由於全球參與變成了一種全球資產,交易所分布於世界各地,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價格差可以為全球的投機者提供套利空間。

當然,即使僅在國內不同交易所之間也會出現差價。例如,在 2016 年 5 月末的爆發行情中,火幣網的價格比其他交易所的價格足足高了 200 元,幾天後又換成 OKCoin 價格領先,如果操作得當,可以在低風險甚至接近零風險的情況下獲得 10% 左右的利潤。據了解,那次行情中有的專業套利者以 30 萬元本金賺了 3 萬元,雖然其絕對金額不多,但是考慮到投資周期,利潤率還是遠高於其他金融理財產品的套利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現貨間套利、期貨間套利和期現套利三種。

現貨間套利是指,同一時間在價格較低的平台買入現貨,而在另一價格較高的平台賣出现貨,交易完成後數字貨幣數量不變而人民幣變多了,或者人民幣持有量不變而數字貨幣數量變多了。

期貨間套利是指同一時間在價格較低的合約上開倉做多,而在另一價格較高的合約上開倉做空,兩個合約既可以在一家平台,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押注在一定時間內(一般參考交割期)兩價格收斂,這種方式並不是零風險的,但只要差價足夠大,勝率是很高的。

期現套利類似於期貨間套利,只是價格較低方是現貨,也就是買入較便宜的現貨,開倉做空高溢價的期貨合約,押注在一定時間內兩價格收斂。以近兩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有行情的日子裡,期貨價格比現貨價格高一些是常態,開倉前需要耐心研究規律。

差價套利的成本和風險#

差價套利並非沒有成本,因此差價必須足夠大才能行動。以現貨間套利為例,成本主要來自於提現手續費,在提現人民幣的時候,平台通常會收取不超過 0.3% 的手續費(以交易競爭幣為主的比特時代高於此費率)。

再者,套利的盈利一般是以數字貨幣為單位計算的,如果現貨的價格在下跌途中,有可能賺了數字貨幣,卻虧了總市值。因此,一般參與套利的投資者,大多是長線看好數字貨幣的投資者。

除了成本,風險也是有的。現貨套利其實還可再分同時交易和不同时交易兩種。同時交易就好比我有 10 萬元,A 站放 2.5 萬元人民幣和 2.5 萬元市值的數字貨幣,B 站也放 2.5 萬元人民幣和 2.5 萬元市值的數字貨幣,一旦差價足夠大,兩邊同時交易,幾乎沒有時間差,利潤可預見,但缺點是資金利用率低。不同时交易就是全倉買入價格較低方的現貨,成交後立刻將數字貨幣發送到價格較高的平台,全部賣出,其風險在於時間差,提現往往需要 1 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價格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從而有虧損的可能性;好處是資金利用率高且盈利是以人民幣為單位計價的。

不過同時交易還有一種變體,就是根據經驗賭一個平台的價格會高於另一平台的價格,比如預測 OKCoin 的價格會高於火幣網,就可以在 OKCoin 放 5 萬元市值的數字貨幣,在火幣網上放 5 萬元人民幣,這樣資金利用率可以提升一倍。但是預測錯的話就會喪失機會。

還有一種變體可以連提現手續費都規避了,就是不提現,等差價減小或者差價倒掛的時候再換回來。例如,A 站比 B 站價格高 1%,就在 A 站賣出數字貨幣換人民幣,B 站買入數字貨幣,等到 A 站和 B 站價格追平甚至 B 站比 A 站價格還高的時候,在 B 站賣出數字貨幣換回人民幣,在 A 站則買入換數字貨幣。這樣人民幣和數字貨幣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而風險接近於零。

零風險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情況往往並沒有這麼簡單。數字貨幣史上一直有一把高懸的劍,就是交易所風險。2016 年 8 月初,交易所 Bitfinex 遭黑客攻擊,損失近 12 萬枚比特幣,而 Bitfinex 交易所事後決定損失金額由交易者承擔,不少套利者都在那次事件中賠回去了,很多甚至虧到了本。

供量化交易方面的相關人士參考。

OKCoin 中國站:https://www.okcoin.cn/about/rest_getStarted.do;

OKCoin 國際站:https://www.okcoin.com/about/rest_getStarted.do;

火幣網:https://github.com/huobiapi/API_Docs/wiki;

BTCC:https://www.btcc.com/apidocs;

雲幣:https://yunbi.com/documents/api/guide;

比特時代:http://www.btc38.com/help/document/2581.html;

中國比特幣:https://www.chbtc.com/i/developer;

比特幣交易網:http://www.btctrade.com/api.help.html;

HaoBTC:https://github.com/haobtc/API_Docs/wiki;

BitVC:https://www.bitvc.com/help/api;

Coinbase:https://developers.coinbase.com/

Kraken:https://www.kraken.com/en-us/help/api;

Bitstamp:https://www.bitstamp.net/api/;

BTC-E:https://btc-e.com/api/3/docs。

除了以上這些官方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外,還有一個網站包裝了這些應用程序編程接口,並提供了交易策略的分發平台,其中既有收費的也有免費的,這個平台叫 BotVS,服務於量化交易者,網址是https://www.botvs.com/。

幣眾籌介紹#

幣眾籌(Initial Coin Offerings,ICO),又可稱為代幣眾籌,源自證券行業的 IPO 一詞。IPO 完成後,該公司就變成了上市的公眾公司。類似地,ICO 是數字貨幣社區獨有的一種眾籌融資模式,初創企業以項目內生的數字加密貨幣(內生代幣)作為投資者回報的一種創業融資方式。

幣眾籌是一個新生事物。實際上 ICO 如此之新,以至於在寫作此書時,維基百科上還沒有 ICO 的相關詞條。ICO 其實也是一種 “公開發行”,但跟 IPO 相比主要有以下三點差別。

一是 ICO 所發行的標的物從股份(證券)變成了數字貨幣。

二是 ICO 目前缺乏對應的證券法律監管,屬於新生事物。投資者參與 ICO,不需要在任何政府機構登記註冊,投資者權利不受法律保護,有一定的風險。

三是如果發行方式採用比特幣形式而非法幣形式,則 ICO 可以做到全球化融資,即無論你在地球上哪個位置,只要你擁有比特幣,都可以成為該項目的投資人。而證券行業的 IPO 則無法做到這一點。所有的 IPO 都有對應的國別、證券事務監管和投資者資格準入等限制。

一般來說,參加 ICO 的投資者,期待的是未來數字貨幣項目上線以後,其內生代幣可以在數字貨幣交易所上線,投資者可以將 ICO 獲得的代幣在交易所裡賣掉,實現投資收益並退出。當然,投資者也可以私下交易代幣,不過這樣的話很難確定代幣的合理價格。

幣眾籌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投資數字貨幣項目的新方式,十分受歡迎。初創團隊可以快速地為項目籌集初始運營資金,而且整個 ICO 過程也會得到圈內外媒體的關注和報導,無形中為項目做了宣傳。投資者也可以零門檻地參與自己喜歡的項目中去。畢竟,不是每個對數字貨幣感興趣的人都有實力自己去開發一個全新的項目的。

目前來看,大部分 ICO 都以比特幣或競爭幣的方式募集,也有一些項目在眾籌網站上以法幣的形式募集資金,比如元界 ICO。

為了防範法律風險,大部分 ICO 項目會改頭換面,稱自己是 “軟件預售代幣”,或者採用 “眾籌”“眾售” 或 “募捐” 一類的名字。有些 ICO 項目還發表免責聲明,提前告知潛在投資者這並不是一次證券銷售。至於各國的司法機關是否能將其與證券銷售區分開來,還是未知數。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 ICO 的數字貨幣項目最後鬧到了法庭上。

幣眾籌的歷史#

數字貨幣歷史上第一個 ICO 項目是萬事達幣,後來更名為 OMNI,它是在 Bitcointalk 論壇上發起眾籌的。萬事達幣是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二代幣,旨在幫助用戶的創建和交易加密貨幣以及其他類型的智能合同。萬事達幣 ICO 發布於 2013 年 6 月,投資者可通過給 Exodus 地址發送比特幣來購買 MSC,每一枚比特幣兌換 100MSC,共募集 5000 多枚比特幣。根據 Coinmarketcap 網站的統計,奧妙幣當前(2016 年 9 月)的市值約 274 萬美元,一枚奧妙幣的市價為 4.95 美元。

緊接著,在 2013 年 12 月,Bitcointalk 論壇上出現了第二個數字貨幣 ICO 項目 —— 未來幣(NXT),當時募集了 21 枚比特幣,約合 6000 美元。未來幣 NXT 被認為是第二代數字貨幣,代碼全新編寫,以全新的 100% 股權證明(POS)設計代替工作量證明(POW),是首個 PoS 的區塊鏈系統,避免了一代數字加密貨幣的很多缺陷,比如消耗能源、易受攻擊等。1 分鐘確認,10 億總量。當時該項目對 ICO 投資者來說是很成功的,全盛時期(2014 年 1 月)NXT 的市值更是超過了 1 億美元。NXT 也因此成為了投資者眼中最成功的 ICO 項目。根據 Coinmarketcap 網站的統計,當前市值約為 2100 萬美元,一枚 NXT 市價為 0.021 美元。

自從見證了 NXT 的成功後,2013 年底到 2014 年年初湧現了大量的 ICO 項目。當時也正是數字貨幣的龍頭老大比特幣瘋狂上漲的時期,可能很多人期望通過 ICO 能夠複製像比特幣的成功。不幸的是,大部分 ICO 項目都因開發管理不善、過度炒作或者詐騙而宣告失敗。

另一個當時曾經在國內數字貨幣界引起熱潮的 ICO 項目是 Bitshares(比特股)。比特股的設計和架構比較複雜,其發展歷程和市場表現也是一波三折,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當時曾號稱是 “二代幣三劍客” 之一(另外兩個為 NXT 和 CounterParty)。比特股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金融服務平台,支持包括虛擬貨幣、法幣以及貴金屬等有價值實物的開源、去中心化的交易所系統。任何個人和機構,無需授權,就可以自由地進行轉賬、借貸、交易、發行資產和智能貨幣、期貨等,也可以基於這個平台快速搭建去中心化、低成本、高性能的虛擬幣 / 股票 / 貴金屬交易所、槓桿期貨交易所、承兌網關、資產管理平台(眾籌)等。簡而言之,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交易所。2014 年 8 月,比特股巔峰時期市值曾達 8600 萬美元。複雜的機制和價格炒作之後,比特股身上積累的信心崩潰,陷入了漫長的下跌趨勢。根據 Coinmarketcap 網站的統計,比特股當前市值約為 1500 萬美元,一枚 Bitshares 市價為 0.005 美元。

其他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 ICO 項目包括共享幣(MaidSafeCoin)、以太坊、NeuCoin(NEU)等。

MaidSafe 公司成立於 2006 年,坐落在蘇格蘭特倫市,立志將互聯網去中心化,已經在 SAFE 項目持續奮鬥了 8 年(比比特幣的時間還長)。2014 年 4 月 22 日,共享幣開始幣眾籌時原計劃是 30 天,但由於投資者們認購太踴躍,實際上不到 5 個小時就一搶而空。此次眾籌主要使用萬事達幣支付,融資額達到 600 萬美元,其中 400 萬美元認購來自萬事達幣,200 萬美元認購來自比特幣。此次眾籌的 SafeCoin 權證的總量是 429496729 枚(占未來所有產出總量的 10%)。初始階段使用代理幣即共享幣,此幣記錄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中。當完整的 SAFE(Secure Access For Everyone)網絡運行之後,再按 1∶1 的比例將 MaidSafeCoin 置換成 Safecoin。Safecoin 由 SAFE 網絡創造並提供保護,致力於實現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並促進使用此網絡的大量應用程序的開發,包括去中心化的雲端存儲,安全且無法被攻擊的軟件等。根據 Coinmarketcap 網站的統計,當前 MaidSafeCoin 市值約為 4200 萬美元,一枚 MaidSafeCoin 市價為 0.09 美元。

以太坊是數字貨幣史上最成功的 ICO 項目。2014 年 7 月,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平台以太坊項目開始 ICO 眾籌,其對應的平台內生代幣為 Ether 以太幣,簡稱 ETH。以太坊內置了一個比比特幣功能更強大、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支持眾多的高級功能,比如發行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化交易和完全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以太坊的代幣以太幣是作為驅動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運行的燃料而存在的。ICO 大獲成功,以太坊最終籌得 31529 枚比特幣,按當時市價合 1840 萬美元。儘管上線日期一拖再拖,最後在天才少年維塔立克・布特森的帶領下,Ethereum 項目還是成功了。目前,以太坊總市值接近 8 億美元,成為市值僅次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項目。

幣眾籌的三種代幣結構#

隨著數字貨幣眾籌的發展,越來越複雜的代幣結構被發明出來,包括應用代幣(Appcoin)、權益代幣(Equity Token)和債權代幣(Debt Token)三類。

應用代幣#

應用代幣是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 ICO 代幣,也稱為用戶代幣(User Token)。應用代幣就是一個區塊鏈內生的基本交易代幣,當用戶在該區塊鏈經濟體內進行交易時,需要消費這個代幣,類似在遊戲機房裡要使用的遊戲幣的角色。應用代幣包括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瑞波幣,以及我國國內區塊鏈項目元界(Metaverse)的熵(ETP)。

權益代幣#

權益代幣是為了解決區塊鏈項目的權益身份用的,可以理解為項目的股份。權益代幣代表了區塊鏈項目的所有權,因此有分紅和投票等類似公司股份的功能。新加坡的區塊鏈黃金交易平台 Digix 就是通過發行一種叫作 DGD 的權益代幣來進行眾籌的。DGD 是一項基於以太坊的資產,代表 DigixDAO 的股權,特點是代幣由實物黃金背書。DGD 持有者將有權以投票的方式參與公司的決策,並且還會收到數字黃金 DGX 交易費中的一部分作為分紅。在 2016 年 3 月 30 日,DigixDAO 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公開 ICO 中,在 14 小時內募集到了 550 萬美元,預期一個月的眾售提前結束。國內的小螞蟻項目的小螞蟻股(Antshares)就是類似的權益代幣。

債權代幣#

債權代幣主要是用來解決區塊鏈應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比如,當一個區塊鏈應用突然流行甚至火爆起來,短時間內大量新用戶流入,這些新用戶需要大量的應用代幣來進行交易。但絕大多數的應用代幣都在老用戶的手裡。這時,為了避免內生應用代幣的價格劇烈波動,又禁止老用戶大量拋售手中的應用代幣(類似股票 IPO 後的大小非解禁),債權代幣就應運而生。用戶購買債券代幣後,可以賣出,可以兌換應用代幣,也可以將代幣轉移給其他人。而且,債權代幣在持有過程中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回報。目前從全球看,發行債券代幣的例子就是 Steemit。它們的債權代幣 Steem Backed Dollar(SBD)就可以用來兌換成它們的應用代幣 STEEM。

當然,一個區塊鏈應用不一定只使用一種代幣。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瑞波幣以及國內的元界只使用應用代幣。國內的小螞蟻區塊鏈項目、分佈式文件服務 Sia 和區塊鏈黃金交易所 DIgix 則使用了應用代幣和權益代幣雙代幣。Steemit 則擁有上述全部三種代幣。

國內的 ICO 項目#

2016 年我國國內的數字貨幣眾籌項目主要有元界和小螞蟻。

2016 年 8 月 5 日,國內區塊鏈項目元界 ICO 正式啟動,由巴比特旗下幣眾籌網站負責募集,人民幣認購。元界是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協議,其服務框架結合了智能資產網絡(S.P.web)、數字身份(D.I.)和價值中介(Oracle),由初夏虎帶領的維優團隊打造,以可信資產為基礎,旨在提供一個開放的數字價值流轉平台。截至 9 月 5 日 24 時,本次 ICO 共募集資金 1474 萬元人民幣,遠遠超過成功基準線 1000 萬元,參與投資人 418 人。

2016 年 8 月 8 日,國內區塊鏈項目小螞蟻區塊鏈開始第二期的眾籌,標的為小螞蟻區塊鏈協議的權益代幣小螞蟻股(Antshares),共 2400 萬股,以比特幣認購,眾籌現場是小螞蟻官網。小螞蟻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將實體世界的資產和權益進行數字化,通過點對點網絡進行登記發行、轉讓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業務的去中心化網絡協議。小螞蟻可以被用於股權眾籌、P2P 網貸、數字資產管理、智能合約等領域。通過將資產數字化,使得任意實體資產的財產權益變成可編程化,實現了原子級交易和實時交割。小螞蟻是開源系統,遵循 MIT 開源協議。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 GitHub 上下載、複製或者修改衍生出新的版本。早在 2015 年 10 月,小螞蟻曾完成了一期眾籌,募得 2100 枚比特幣。本次募集結束於 9 月 7 日,小螞蟻最終獲得比特幣 5539 枚,折合人民幣 2200 多萬元,參與者達到 1360 人。

綜上所述,數字貨幣界主要發布 ICO 項目的地方包括國際的論壇如 Bitcointalk,國內的論壇如巴比特的幣眾籌,也有不依賴第三方,直接在自己的項目官網開展 ICO 的,比如國內的小螞蟻股。隨著 ICO 項目的增加,公布出來的官方帖子和資料也越來越豐富,一般至少包括項目的關鍵信息,比如白皮書、項目定位、戰略目標、ICO 時間段及計劃、項目發展思路與策略、源碼發布及上線安排、開發團隊介紹、項目特色、投資者權益保障以及其他相關的 ICO 細節。

投資者如要想參與某一數字貨幣 ICO 項目,應事先做好充分的研究功課。數字貨幣眾籌蘊含的風險較大,投資之前一定要再三斟酌。

發明區塊鏈技術靠譜,但是不靠譜的人和事很多的。#

但這並不代表與其沾邊兒的投資都是靠譜的,市場上不乏打著 “比特幣”“虛擬貨幣” 旗號騙錢的項目。如果你所接觸的項目有以下特徵,請注意規避。

●宣稱高額收益的幣。數字貨幣完全是市場自由定價,不可能承諾回報,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漲,也有可能跌,凡是宣稱、承諾高額回報率的數字貨幣,都可認為是陷阱。

●招募會員有提成,如拉一個會員提成多少。這個特性和數字貨幣毫無關係,是傳銷特有的運作模式。但凡有這類運作模式的項目,請遠離。

●提現限制。雖然主流的數字資產交易所也會有每日提現額度限制,但這主要是對反洗錢政策的響應,如果交易者的身份能夠實名認證,大部分交易所是可以解除限制或提高上限的。但假如某小眾數字貨幣交易所說提現額度只有 5% 等,那就要小心了,有很大可能是會卷錢逃跑的。

●與上市公司有合作。有的數字貨幣宣稱和上市公司合作,但是主流的數字貨幣幾乎沒有一個是和上市公司有合作關係的,因為主流數字貨幣多為公有區塊鏈,本身就是基於去中心化理念運營的。雖然不能說和上市公司合作的數字貨幣就一定是騙局,但投資者如果想參與,務必對相關公司進行詳盡的資質調查;否則,還是遠離為好。

那是不是以上特徵一個都沒有的數字貨幣就一定安全呢?當然不是。市面上還有很多所謂的數字資產掛著 “區塊鏈” 的名義招搖撞騙。下面我們再增加幾條。

●沒有 “錢包” 的所謂的數字貨幣。如果一種數字貨幣的餘額只能靠登錄對方網站才能查看,沒有客戶端,那該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幾乎不可能有關係。

●即便有客戶端,但是所有客戶端版本都沒有 “同步” 這個過程的,那一定是和區塊鏈無關的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例,如果是第三方製作的 “輕錢包”,沒有同步過程是正常的,這是為了方便用戶使用。但是官方的錢包,是要同步幾天甚至幾周才能正常使用的,這是區塊鏈的工作原理決定的。所以,假如某種數字貨幣,即便有客戶端,但是所有的客戶端版本都是不用同步的,那它十有八九也是打著區塊鏈的名義的騙錢項目。

●即便某個數字貨幣的確是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客戶端和比特幣官方的客戶端也差不多,要同步後才能使用,也不代表這種數字貨幣不會跑路。由於比特幣是開源的,改動少量代碼即可製作一款山寨幣,請人代做只需要幾千元錢。

判斷一種區塊鏈數字貨幣能不能長久存在主要看以下幾個數據。

節點數,即全球有多少計算機運行該區塊鏈的節點,至少需要有上百個節點才能認為它是被市場廣泛接受的。

●算力(如果挖礦方式是 POW 的話),也叫哈希率,算力要大並且穩定;否則,一旦被 “51 攻擊” 或難度攻擊,該數字貨幣就有終止的危險。

●是否有足夠多的交易所可以交易該品種,就是和法幣之間的匯兌是否方便,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交易所可以交易該種數字貨幣,建議不要購買。

儲存風險#

如果投資者是計算機愛好者的話,可以考慮將投資的數字貨幣存放在自己的電腦上,這樣即使交易所被盜、卷款逃跑或破產也不會使你的權益受損。

但是自己保管比特幣也是有利有弊的,這主要在於如果操作不慎,同樣會導致數字貨幣丟失。而在成熟的交易所裡,數字資產是由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员保管的,除非發生誠信危機,否則其安全性還是非常高的。

假如投資者選擇自己保管數字貨幣,請務必了解下面所講的技術陷阱(以 Bitcoin Core 這款軟件為例,但即使不是 Bitcoin Core 有些原理也是相通的),這些陷阱都來自真實的案例。

如果比特幣被盜了,鑑於區塊鏈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且比特幣至今從未發生過為了追回贓款而採取硬分叉手段的先例,通過技術手段是無法追回已經獲得確認的比特幣打款的。若想追回已經被盜的比特幣,相對可行的方案是想辦法找到實施者,通過公關、法律等手段要求對方退回。假如無法找到確切的實施者,追回的難度就非常大。目前,除了以太坊的 DAO 案例外沒有其他案例可借鑒了。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比特幣交由平台托管,平台被盜後會自掏腰包彌補損失,但這完全取決於平台的實力和信譽了。

流動性風險#

對於投資者來說,流動性風險就是在對市場價格不造成太大衝擊的前提下,你可能無法快速地將持有的投資資產賣掉變現為現金(法幣形式)。簡單地說,你想買入或者賣出時,發現買不到或者賣不掉。

流動性風險可以分解為買賣價差、市場深度及市場和品種特性三種。

買賣價差就是在交易所公開叫價系統中,最高的買價和最低的賣價之間的差額。

在一個公開叫價系統中,會存在從高到低的一系列的報價。除非買入價與賣出價相同,否則這些報價不會成交。因此,面對這樣的叫價系統,每一個買家若要儘快買到該交易品種,就必須在下單時報出至少跟最低賣價相等的買入價格,以期望成交在當前市場最好(最低)的賣出價格。同理,如果這個賣家想要儘快賣出該交易品種,則必須在下單時報出至少跟最高買家相等的賣出價格,以期望成交在當前市場最好(最高)的買入價格。因此,理論上說,如果交易者在買入之後迅速賣出該資產,賬面淨損失就是當前最高買入價格和最低賣出價格之差,在股票、債券、商品和外匯交易中,這一概念也非常重要。

所示是國內交易所 OKCoin 的比特幣價差為 1.00 元的合併報價。

明顯看出,OKCin 的比特幣交易的買賣價差小,市場容量較好,能夠輕易承接數十萬元級別的買賣單,而不造成較大的衝擊。

image

市場和品種特性#

市場本身和品種自身的特性也會影響到流動性,比如債券到期、新股上市或退市等。

例如,交易所新上線的品種前幾個月的交易量必然比較大,對應的流動性會非常好,根源在於人們總是喜新厭舊。隨著價格逐漸穩定,交易活躍度下降,流動性也回歸正常。再比如,有些交易所為了鼓勵投資者掛單,會承諾給予掛單成交者一定的手續費優惠或者返佣,這樣會吸引更多投資者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增加買賣價差和市場深度,從而降低該品種的流動性風險,增強其對其他投資者的吸引力。一個品種的流動性也不是時刻穩定保持在一個水準的,比如暴漲暴跌時,長期橫盤時的流動性狀況,白天、晚上和凌晨都會有很大不同。還有些投資品種有強烈的時間概念,比如期權和期貨,那麼在臨近到期的那幾天,合約的價格波動性會遠大於平時的狀況,也會影響市場的流動性狀況。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針對在交易所上線、隨時都有公開報價的資產。然而,有些資產根本就沒在交易所交易,不存在可供參考的公開報價,其流動性風險更是投資者首先要注意的問題。本書前幾章介紹了跟數字資產有關的多種資產形式,除了數字貨幣之外,大部分資產都沒有在交易所上市(比如眾籌 ICO 的資產),因此,這些資產,並不是投資者想賣就能隨時賣得掉的。

關於流動性風險,我們最想對投資者分享的一句話是 “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但這並不是說,某個資產流動性風險大,我們就要回避它。投資者應仔細考量投資的流動性風險,不應將其作為唯一的考量因素。

眾籌項目跑路風險#

所謂眾籌跑路是指,眾籌項目發起人在項目募集資金結束後卷款潛逃。眾籌跑路不是數字貨幣行業獨有的現象,在互聯網金融圈,眾籌跑路、P2P 平台跑路時有發生,見怪不怪了。

當前,國內數字貨幣行業的眾籌 ICO 正風風火火,更多了解項目團隊的實力、誠信和社會關係,也許能降低未來投資打水漂的風險。另外,數字貨幣行業也應設立規範,讓眾籌過程做到透明、可被監管、資金使用多重簽名,或引入第三方監管等,減少對核心人物的依賴。

說實話,眾籌跑路風險是很難事前分析發現並避免的,除非你不參加眾籌。下面例舉烤貓跑路和國內 GLB 平台跑路事件兩個例子,以幫助讀者理解眾籌項目中的不確定性,並能對眾籌跑路風險有一定的認識和警醒。

烤貓跑路事件#

2015 年 3 月,國內知名的礦機生產商 ASICMINER 負責人烤貓失聯,疑似跑路,至今未曾現身。烤貓公司的股票曾經 50 倍漲幅的輝煌土崩瓦解,直接歸零。

烤貓本名蔣信予,曾就讀於湖南省邵陽市第一中學,2001 年以名列全國第 11 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中國科大少年班,2009 年獲得碩士學位,中科大 - 耶魯高可信軟件聯合研究中心博士。由於他在 bitcointalk 論壇的官方 ID 為 Friedcat,因此在比特幣圈被稱為 “烤貓”。

2012 年 7 月烤貓創立公司,宣布製造 ASIC 礦機的計劃。資料顯示,“烤貓” 註冊公司名稱為 “深圳市比特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註冊地址在深圳市南山互聯網產業基地,經營領域為網上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的技術開發與銷售、電子商務;認繳註冊資本總額為 5 萬元,兩位股東各占一半。

2012 年 8 月,烤貓在 Bitcointalk 論壇發布 IPO 成立 ASICMINER,總共發行 40 萬股,其中公眾持有 163962 股,深證比特泉公司(Bitfountain)持有 236038 股,原始股 0.01 比特幣一股,購買股票者可以分紅。2012 年 8 月 7 日,ASICMINER 在 GLBSE 交易所成功地進行了虛擬 IPO。

烤貓用自己開發的礦機開礦,開創了比特幣世界第一個由 ASIC 礦機組成的礦場。從 2013 年 2 月底起,僅一個月時間,烤貓就讓股東們收回了成本。到 2013 年 7 月間,這座礦場每個月都能挖出近 4 萬枚比特幣,價值上千萬元人民幣。

在巨額的分紅刺激下,烤貓公司的虛擬股票直線上漲。創立僅一年的烤貓公司市值超過 1.3 億美元。

然而,2014 年 10 月 24 日,烤貓在 Bitcointalk.org 公布了烤貓算力合約銷售計劃:算力由烤貓提供,銷售和管理由小強礦機(RockMiner)負責,銷售網站是 HavelockInvestments,詳情見《烤貓第一批比特幣算力合約公告全文翻譯》。AMHash 是 RockMiner 和 AsicMiner 合作的項目,RM 相當於 AM 的承銷商,負責將算力賣出去,以及 AMHash 平台建設與完善,負責收幣後分紅,解答客戶的疑問。

2015 年 2 月 28 日,烤貓比特幣雲算力平台 AMHash 在 Bitcointalk 論壇發布公告稱,由於 AMHash 沒有收到 ASICMINER(烤貓公司)支付的 BTC,分紅不得不繼續暫停。有網友在論壇貼出分紅記錄,稱 2 月 10 日起就停止分紅了,此時問題已經暴露。

2015 年 3 月 2 日,AMHash 繼續在 Bitcointalk.org 論壇發帖說,從 2014 年 12 月 25 日開始,烤貓 3.546P 算力的礦場被搶走,烤貓告訴 AMHash 將會重新部署新的礦場,恢復算力,但一直沒有收到關於新部署算力的任何信息。

2015 年 3 月 3 日,RockMiner 負責人 “瘋狂小強” 在微博發布公告,烤貓從 1 月 25 日起失聯,家人已經報案,具體原因不詳。一切問題都需要等烤貓出現,因為其他人手裡現在沒錢。

3 月 3 日繼烤貓失踪後,網上有傳言烤貓幣址轉移 20000 枚比特幣。

2015 年 3 月 4 日,有人發現烤貓在深圳的辦公室已經人去樓空。

2015 年 3 月 8 日,瘋狂小強公布了 AMHash 相關細節,包括項目開始時與烤貓的協商,以及項目進行時向烤貓支付的款項。

2015 年 3 月 12 日,ASICMINER 管理團隊稱,由於烤貓失聯,公司暫時由 David Fan 來管理,由於發生了不可預知的事件,RockMiner 團隊管理的 AMHsh 算力已經無法獲取。對於任何第三方造成的損失表示抱歉,承諾將盡全力減少損失。

從此,烤貓這個礦機界的傳奇人物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烤貓失聯,最終給投資者們帶來了巨大傷害,無數比特幣投資化為泡影。

GLB 平台跑路事件#

012 年 10 月 26 日,比特幣期貨交易平台 GLB 負責人跑路,網站無法登錄。首頁顯示一條留言,內容為 “該網站已被攻破,請按照我們說的數目匯款到這個賬號,否則我們將刪除網站所有數據。” 這一偽裝成黑客入侵的現象被用戶們認為是 “自導自演”。同時,用戶們紛紛被踢出 GBL 官方 QQ 群 —— 這是他們與這個交易平台唯一的聯繫渠道。

GLB 網站建立於 2012 年 5 月 27 日,于 10 月 26 日凌晨被關閉,自稱公司總部位於我國香港,平台有交易會員約 4500 人。據稱有一個平台對賭功能,而且是 10 倍槓桿,另一個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796 交易所只有 2~4 倍槓桿,而且是玩家對賭。

事發後,浙江省東陽市的用戶向當地警方報案,東陽市公安局隨後對此案展開調查。同時,平台用戶們組成了維權 QQ 群。GLB 事件維權 QQ 群的人數多達 500 人,涉及的損失超過人民幣 3000 萬元。

通過技術手段 GLB 的伺服器,發現伺服器被格式化之後,恢復數據;在數據庫找到管理員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找到真實的嫌疑人;還有比特幣玩家前往 GLB 香港的辦公地址驗證公司真假。

GLB 網站 QQ 群裡的客服以及所謂的董事長的 QQ 頭像都是盜用別人的。接著,其留下的法國分部地址,被發現其實是一家咖啡館。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上線之初就已劣跡斑斑、漏洞百出,各種造假不一而足,網站本身也做得非常山寨。結果,在 10 倍槓桿賺快錢的誘惑下,還是有人抱著僥倖心理飛蛾撲火。

數字貨幣的核心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支撐著整個加密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區塊鏈技術吸引到的目光不是不足,而是有點過頭了。不少比特幣早期持有者的成功創富故事,迎合了其他市場進入者心底 “逆襲” 的野心。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可能會超過大多數人的想象。此外,資本市場可以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在一級市場,新證券發行並滿足機構投資者的需求。在二級市場,已經發行的證券在公眾與機構之間易手。通常資本市場裡也不包括商品期貨市場。但我們驚奇地發現,全球各地的交易所,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無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都已投入巨資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不可否認,區塊鏈的成功應用將有效提高結算效率。

  1. 應用場景的性價比很高嗎?

  2. 誰來支付 / 共同承擔升級現有系統的成本?

  3. 利益不均;

  4. 形成行業標準尚需時日;

  5. 可擴展性 / 性能問題;

  6. 政府管制;

  7. 監管問題;

  8. 法律風險;

  9. 數字密碼學受到的挑戰影響其安全性;

  10. 簡易性及跨平台可操作性。

從項目成立至今,以太坊的願景一直在進化和擴展。雖然區塊鏈仍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以太坊 CTO Gavin Wood 所描述的更為遠大的 “Web3.0”—— 一個更加安全、可信和開放的為共識、金融、審計、追蹤、利用去中心化技術取代原有低效方案的應用而生的互聯網 —— 之中,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伴隨著以太坊區塊鏈,我們看到與之相匹配的一套既有以太坊團隊自己開發又有第三方開發的底層和高層協議,包括 Solidity、Whisper、IPFS、零知識證明系統、賬戶管理系統、專用的瀏覽器等,這些協議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將互聯網帶回它原本該有的狀態。

即使在斯諾登揭秘以前,我們就已經認識到了將我們的信息托付給互聯網上的公司是與虎謀皮。然而,在後斯諾登時代,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大型組織、利益集團甚至於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正在嘗試擴展自己的權力。從而我們認識到將自己的信息托付給某一個組織這種模式本質上是有害的。這些組織的收入模型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知道用戶信息,現實主義者將認識到這些被信任的組織濫用權力的可能性再怎麼被高估也不為過。

網絡的協議和技術,甚至整個互聯網只是偉大技術的開端。它們幫助創建出了豐富的、基於雲的應用,例如 Google Drive,Facebook 和 Twitter,還有其他數不盡的遊戲、網購、銀行等應用。然而,在未來,這些核心技術的大部分將根據我們對社會與技術之間交互的新理解進行重構。

Web3.0,或者可以被稱為 “後斯諾登時代” 網絡,是我們對已有網絡服務的重新想象,但是採用了本質上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多方之間的交互模型。我們認定可以公開的信息,我們就發布;我們認定應該達成共識的信息,我們就將它放到共識賬本上;我們認定屬於私人的信息,我們就對它進行保密、永不泄露。通信總是在加密通道進行,終端只有匿名的身份,不存在任何可以追蹤的信息(例如 IP 地址)。總之,我們需要設計這樣的系統,因為在早已超越了人類傳統社交範圍的互聯網上,基於信任的行為是脆弱的。

後斯諾登時代的網絡有四個組成部分:靜態內容發布、動態消息、無須信任的交易和一個完整的用戶界面。

首先,我們已經擁有了許多去中心化的加密信息發布系統。現在有兩個系統已經實現了大部分的必需功能:Freenet 和 BitTorrent。這一系統的一部分允許個人發布自己的网站(或者 DApp,使用新技術)的一部分,非常大和不能更改的部分。圖片、頁面模板、大部分文字和代碼就屬於這部分。這些內容將擁有一個地址,其他任何人都可以下載它們。

就像 BitTorrent 一樣,我們能夠激勵其他人維護和分享信息,與 Web3.0 其他的技術相結合,我們可以使得激勵機制更加高效和精確。因為激勵機制的基礎結構是內置在協議中的,所以 Web3.0 是無法遭受分佈式拒絕服務攻擊的。

Web3.0 的第二部分就是一個基於身份的、匿名的底層消息系統。它被用於通信,無論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人通信,還是一個人對多個人的 “廣播”。

作為一個通信系統,在原理上,它非常類似於互聯網(Internet)本身。然而,它與互聯網有兩項關鍵的區別。首先,如果消息是私人的,將總是被加密的,從而沒有竊聽者能夠確定私人之間正在交流什麼。其次,消息終端的物理位置被巧妙地隱藏起來,從而竊聽者甚至不能收集 “元數據”:這些信息曾被信息安全業認為是無用的,從而不算是私人信息也不被保護,但是事實上花費數十億美元在通信基礎設施上收集這些數據是非常有用的。

在 Web3.0 中,這一消息系統允許個人安全地進行通信,並保護隱私,允許給予每個人實時地更新和允許發布信息,你不需要信任這些消息:你不能相信任何消息是 “真實” 的,只有它們來自於它們所聲稱的那個身份時,你才能相信它們。

Web3.0 的第三個部分是共識引擎。共識引擎是就某些交互規則達成一致意見的手段,未來的交互將自動和準確無誤地按照事先的約定執行。它是一個高效的無所不包的社會合約,從共識的網絡效應中獲得力量。

違約能夠被所有其他人看到所產生的效應,是創建一個具有較強約束力社會合約和減少違約的關鍵。一個具有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功能的信譽系統比沒有此功能的系統更加有效,因為用戶非常注重他們的朋友、夥伴或者同事對自己的評價。一個特別極端的例子是,是否和什麼時候在 Facebook 上加自己的老闆或者約會對象為好友。

共識引擎將被用於所有信息的可信發布和變更。這一切將通過一個完全通用的全球交易處理系統實現,第一个實例就是以太坊項目。

傳統的網絡(Web)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共識問題,而是求助於中心化的信任機構,例如 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Verisign 和 Facebook,只剩下私人和政府的網站,以及他們在其上建立的軟件。

Web3.0 的第四個組成部分是將以上三個部分組成一體的技術 ——“瀏覽器” 和用戶界面。非常有趣的是,它看起來非常類似於我們已經熟悉和喜愛的瀏覽器界面。它將會有一個地址欄(URIbar)、後退按鍵,當然大部分的界面空間將被用於展示 DApp(分佈式應用)。

Web3.0 的 “瀏覽器” 與現在的瀏覽器將有一些表面上的不同。傳統的客戶端 —— 伺服器的網址是這樣的 “https://address/path”,Web3.0 的地址是這樣的 “goldcoin”、“uk.gov”。域名解析將通過一個基於共識引擎的合約執行,可以非常容易地被用戶重新定向或者擴張。新的域名解析方式將允許多層域名解析。後台 DApps(Background DApps)將在 Web3.0 的用戶體驗上發揮重要作用。

初次的同步過程結束以後,頁面加載的時間將降到零,因為靜態數據已經被提前下載了,並更新到最新版本,動態數據(通過共識引擎或者點對點消息引擎傳輸)也保持最新。當處於同步時,用戶體驗將非常可靠,雖然實際顯示出的信息可能已經過期。

作為一個 Web3.0 的用戶,所有的交互都將是以匿名安全的方式進行的,對於許多服務還是以無須信任的方式進行的。對於需要第三方的服務,以太坊的工具將給予用戶和 DApp 開發者在多個不同的實體間分散信任的能力,極大地降低了用戶必須對某一確定實體的信任。

這一轉變將是逐漸發生的,在 Web2.0 上,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網站的後端使用類 Web3.0 的技術,例如比特幣、BitTorrent、域名幣。這一趨勢將繼續下去,一個系統的安全取決於它最薄弱的一環,所以這些網站最終將會自己過渡到能夠提供端對端安全和無須信任交互的 Web3.0 瀏覽器。

DAO#

通常意義上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 的概念指的是一個擁有一定數量成員或股東的虛擬實體,依靠比如 67% 以上來決定花錢以及修改代碼。成員會集體決定組織如何分配資金。分配資金的方法可能是懸賞、工資或者更有吸引力的機制,比如用內部貨幣獎勵工作。這僅僅使用密碼學區塊鏈技術就從根本上複製了傳統公司或者非營利組織的法律意義以實現強制執行。

DAO 可以由一個或多個合約構成,有一組志趣相投的人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他們持有 DAO 的 “股份”。DAO 的運行完全透明,不需要人類的管理,不再受投票或者創始人、股東的控制。只要 DAO 能夠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收支平衡,它將一直存活在網絡中。

然,從計劃的第一天就直接朝著 DAO 目標邁進是可能的,但是也可能採取進化的方式。同樣,將 DAO 的某一部分整合到傳統的組織中也是可行的。

如果 DAO 是自治主體(Autonomous Agents)通過人工智能或者智能程序進行工作的終極模式,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一個 DAO 的進化之路,每一個階段建立在上一階段的功能之上,如下圖所示

・參與(Participative)—— 用戶自願和獨立地參與到一個鬆散的任務中。

・協作(Collaborative)—— 用戶進行協作,為目標項目增加價值。

・合作(Cooperative)—— 用戶期望獲得一些共享收益。

・分佈式的(Distributed)—— 通過在更大網絡上進行增值,開始這些功能的傳播。

・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 通過向邊緣注入更多的力量,實現進一步的可擴展性。

・自治的(Autonomous)—— 自治代理、智能程序、持續進步的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算法,將提供可自我維持的運作和價值創造。

主要有六個互相關聯的部分組成:

(1)視野(Scope)

(2)權益(Stake)

(3)價值(Value)

(4)治理(Governance)

(5)收益(Gains)

(6)技術(Technology)

image

用戶處於 DAO 進化的核心,所以基礎架構應該支持用戶的行動。注意,參與 / 協作 / 合作功能是基於用戶的,分佈式的 / 去中心化的 / 自治的是基於架構的。

  1. 所有權權益類型

參與到一個 DAO 有三種方式。你可以購買股份 / 數字貨幣 / 代幣,或者股份 / 數字貨幣 / 代幣被授予你,或者你能以其他方式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