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析了區塊鏈行業的現狀,接下來我們看看現有的人才構成。我們如果把現在互聯網的人才劃分一下,大致分為 5 個類別:
技術決策者,這類主要指 CTO、技術總監、技術專家等;
代碼生產者和維護者,也就是廣大 IT 從業者、開發工程師;
需求產生和歸納者,產品經理、需求分析師;
交互與可視化,前端工程師、UI/UE 與視覺設計等;
產品運營,實際與用戶接觸,吸納和維持用戶。App 錢包、炒幣用行情工具、區塊鏈資訊類 App,以及一些簡單的區塊鏈 App 應用,對人才的需求大致符合互聯網產業的需求,也就是上述 5 類人才都是需要吸納的。我們可以發現區塊鏈產品的模式還比較單一,處於非常早期的狀態。但就算是這些單一的 App 應用,從業人員也是不足的。
理解傳統金融交易,同時又了解互聯網產品的人才。傳統金融交易涉及的往往是券商或者證券交易所,區塊鏈是新興行業,所以具有跨界知識的綜合性人才比較受歡迎。
理解社區建設和互聯網產品運營,又同時了解數字貨幣的人才。這一類最缺的其實是內容運營,無論是原創內容還是編輯內容,都需要扎實的區塊鏈知識作為基礎。這類人群招聘中很少遇到,一般公司都選擇自己培養。
了解大型開源項目建設,同時樂於和社區溝通分享的頂尖技術人才。不少頂尖技術人不擅於與人溝通,這也導致參與社區型項目過程中,其他開發者對其誤解甚至產生偏見。
也不了解有哪些知名可靠的數字貨幣交易平台,那麼必然就需要一個較長的培訓過程。所以我建議各位求職者業餘時間炒炒幣感受一下,並且購買幾本區塊鏈相關書籍作為入門鋪墊目前的區塊鏈產業基本以數字貨幣交易、數字資產管理、資訊類 App 為主,細分來說就是移
第二點是思維轉變。很多求職者抱著跟風的心態過來嘗試,由於區塊鏈大熱,所以就來試試。我認為這是好的開始,畢竟勇敢邁出第一步很重要。但是在實際面試過程中,這部分求職者由於對經濟和金融理解有些淺薄,有一些錯誤的認識,這類人才即使進入區塊鏈行業不久也會被嚇跑。區塊鏈行業早期收益高,風險也高,大家一定要認清自己的風險偏好再作打算。
第三點求職者本身抗拒數字貨幣,認為數字貨幣就是泡沫,他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才是未來,但是當我問為什麼區塊鏈技術是未來的時候,也答不出個所以然。這裡有可能是對數字貨幣巨大風險的恐懼,也有可能是不願意接觸了解產生的偏見。數字貨幣作為區塊鏈的第一大應用,客觀接受是前提。
第四點是求職者以為投遞區塊鏈崗位,需要非常深的區塊鏈理解和技術儲備。但這部分求職者往往是僅通過網絡上幾篇文章的閱讀,就過來面試區塊鏈崗位了。
公鏈核心開發者:編程語言基本功非常扎實,代碼風格容易閱讀,精通中英文文檔撰寫,英語口語流暢,了解區塊鏈技術基礎即可。
錢包 App 以及其他基礎設施開發者:了解主流語言開發包,了解移動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和上架過程,了解區塊鏈私鑰管理即可。
社區運營:互聯網產品社區運營,對數字貨幣和開源社區抱有熱情,熟悉常見線上線下運營手段。
錢包 App 產品運營:互聯網產品運營,這類與理財類 App 比較接近。
數字資產交易平台:這類人才需求最大,基本上會涵蓋上述 5 種人才儲備。
區塊鏈研究:這類分為行業戰略研究、技術研究兩類,前者類似諮詢行業,後者主要是 CTO、
架構師等高端技術社區、開源技術社區推進。
目標和範圍 首先我們要知道達成的目標,根據目標劃定工作範圍。考慮到我們無法搭建一個類似比特幣的龐大 P2P 網絡,也沒有太多精力實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整功能的全節點錢包,而且完整的全節點過於複雜,會讓學習者迷失在細節中。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包含僅有基礎功能的全節點客戶端,它可能沒有太炫酷的 UI 頁面,也沒有複雜的命令,它們可以提供下面的功能。
提供 P2P 節點發現和同步區塊的功能;
提供創建公私鑰對的功能;
提供發送交易的功能;
提供交易查詢的功能;
提供餘額查詢的功能;
提供挖礦的功能,在任意地址上都可以發起單機挖礦;
提供基礎日誌,方便跟蹤監視。
詳細功能 有了技術選型之後,我們再對目標功能點進行細分拆解。
P2P 網絡:節點發現、節點維護、持久化保存、區塊同步。
公私鑰對:命令行,創建公私鑰對並生成地址,提供私鑰存儲,公私鑰驗證。
發送交易:命令行,發送成功驗證,輸入是交易哈希。
交易查詢:命令行,JSON 格式的交易查詢返回,輸入是某個地址。
餘額查詢:命令行,JSON 格式的餘額查詢返回,輸入是某個地址。
挖礦:命令行、JSON 格式挖礦信息返回,輸入是某個地址。
以太坊 401 - 去中心化金融
毋庸置疑,DeFi 是目前以太坊最為成功的用例,超過 1000 億美元的資產鎖定在以太坊的 DeFi 協議當中。
DeFi 領域還擅於使用一些令人困惑的術語。在這個小節,我將從廣義角度界定 DeFi ,深入探討這些令人困惑的術語,闡述 Uniswap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如何在以太坊上運作。
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指的是任何的不存在中心把關人且完全在區塊鏈上運行的金融應用、交易所和系統。
如今,各式各樣的區塊鏈上活躍著數以百計(如果還未達到成千上萬的程度)的 DeFi 項目,從去中心化交易所到借貸協議,再到期權和期貨合約,應用範圍很廣。
DeFi 應用的首要目標在於重新思考:在沒有中央銀行掌控權力的世界體系中,如何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實現舊式銀行系統提供的金融服務。
有案例給出了答案,讀者可以試想一下在股票市場買進股票份額的情景。當 Sally 通過中介(Robinhood、 Charles Schwab 和 Vanguard 等)購買了一股特斯拉股票,這一股會輾轉多個中介之手後 Sally 才能拿到。一般而言,當系統正常運行,這種輾轉多個不同中介的行為不會被一般大眾發現。但有時會發生糟糕的情況(例如,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或是 2021 年的 Gametop 股票事件),導致系統崩盤(如出現負油價和交易被取消的情況)。
系統崩盤後,人們希望尋找這場混亂的罪魁禍首。可當他們開始掘地三尺的時候,卻發現傳統金融市場遠沒有他們所想的那樣透明。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 它是首個主要的 DeFi 構建塊。區塊鏈激活了一種新型交易所,它無須經過不透明的中介環節和半官方機構,就能直接和智能合約進行交易。
還是舉 Sally 購買特斯拉股票作為例子,她不再需要通過中介經紀公司(例如 Charles Schwab )買入股票,這種中介會和做市商(比如 Citadel )進行交易,兩者都受到於美國清算所(如 DTCC )施加的約束。而是和 Uniswap 智能合約做交易!智能合約的代碼都是透明公開的,因此,她可以看到資金流動的過程,不會被非透明的中介蒙蔽雙眼。
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運用區塊鏈技術和經濟激勵,基本上為任意兩種貨幣搭建了市場(比如 BTC 和 ETH ,或者美元和歐元等)。以下我將說明,作為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 DEX ,Uniswap 如何進行運作。
為了解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運作方式,我們需要先界定一些額外的術語:
流動性提供者(LPs)- 在上面的 Sally 案例中,它所描述的不透明中介在傳統金融系統中確實起到了有效作用:為系統提供流動性。而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 Sally 可以隨時賣掉自己的股票,幾乎任何時間或至少在常規的交易時間內都可以,因為中介便是雇來為 Sally 和其他股民提供流動性的人。
那麼,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中的智能合約哪裡來資產給它進行交易?答案是流動性提供者。DEX 給予個體通過提供流動性而獲利的機會,當有用戶與智能合約交易資產時,系統會給流動性提供者返利一小部分由交易產生的手續費。
對 LP 來說,最為知名的是 Uniswap 的模式,他們需要在智能合約中存款兩種具有相同價值的代幣對。再度重申, LP 把存款放進智能合約中,以獲取一部分交易手續費。LP 可以將作為流動性存放進去的代幣隨時提取出來,但這樣的話,他們顯然無法獲得未來交易費用上漲的分紅。
自動做市商(AMMs)- 這是 DEX 的一種類別。自動做市商是指運用算法設置價格的智能合約。在此, Uniswap 的恆定乘積公式 (x*y=k) 最有知名度,然而這超出了這篇指南的範圍。AMM 只是一種無需人為設置價格的公式或機制。
穩定幣 - 穩定幣是現實貨幣的數字化代表,它們代表著與其掛鉤的貨幣的價值,只不過僅作為數字貨幣在區塊鏈上流通。
DeFi 使得用戶能夠使用加密資產大展拳腳,卻難以使用戶和投資者在固定的價格範疇內管理自己的資產,這是由於加密資產的價格並不穩定。在去信任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穩定幣作為一種波動較小的資產存在,同時還作為對比加密資產的參考價格。
通常來說,穩定幣與美元掛鉤,但也有其他的穩定幣。不管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穩定幣,每一種都有自己的機制,以維持它們與其錨定的貨幣在價格上的 1:1 掛鉤關係。誠然,加密貨幣正在顛覆全球金融系統,然而主要的全球貨幣(如美元、歐元和日元等)作為參考價格依舊有效。
總鎖倉價值(TVL)- TVL 是指鎖定在特定平台的智能合約中的總額價值。TVL 概念也能應用在 DEX 智能合約以外的語境,因為除交易所以外的其他應用也可能會有流動性提供機制(比如借貸平台)。Uniswap 的總鎖價值達幾十億美元,而 2022 年初以太坊上的各種應用加起來 TVL 超過了 1000 億美元。
側欄 - Uniswap 怎麼運作?
首先,先談談用戶體驗。當用戶想用 Uniswap(或其他交易所)兌換代幣時,該用戶只需在一個簡易的前端界面進行操作即可,這個界面是 Uniswap 基於更加複雜的智能合約構建的。
如下圖所示,用戶可以把 ETH(或其他代幣)兌換成其他資產,猶如使用自動販賣機。用戶可以連接錢包並將任意一種代幣換成其他代幣。非常簡單!
圖片 來源: Understanding Ethereum
然而,幕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一起看下圖中的藍色方框。這是 Uniswap 的智能合約,是流動性提供者存放其代幣的地方(例子中用代幣 A 和代幣 B )。
藍色方框的左邊描述了 LP 和質押池的關係;LP 存進兩種資產,作為交換,他們會收到質押池代幣,這種代幣相當於流動性提供者可以贖回他們的質押資產的一個憑證。質押池代幣可以隨時贖回 LP 最初質押在智能合約的資產(在這裡,交易者要警惕接下來提到的 “無常損失”。)
上圖中的另一端是用戶。用戶在無需接觸質押池 LP 的情況下,進入界面並在質押池中將一種代幣兌為另一種。並且,用戶會支付一小筆手續費,它會均等地分給質押池中的所有 LP 。
來源: Uniswap documentation
這種機制很酷。我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便開始學習金融知識,所以,當我了解到去中心化交易所時,它比比特幣的 “數字黃金” 和以太坊的 “ 世界計算機 ” 隱喻更能使我興趣盎然。
如果沒有公鏈這種去信任基建的存在,那麼 Uniswap 只會是黃粱一夢。還有什麼是我們今天不敢妄想而明天卻成為主流的?
截至 2022 年初,Uniswap 的月交易量約為 600 億美元。
接下來提及的術語(以及文本中介紹性定義之外的內容)也許需要讀者自行深入探索了。然而,它們也可能是新用戶剛踏入以太坊圈子,就會接觸到的第一批術語概念,因此,我堅信它們會極大地影響剛進圈的新用戶,使他們困惑不已。所以,他們可以多看看文末的更多資料。
流動性挖礦 (Yield Farming) - 如名所示,流動性挖礦是指通過為 DeFi 應用提供流動資金的方式 “ 收割 ” 收益的行為。這些應用提供誘人的獎勵作為使用的回報。如果有朋友向你透露其在 DeFi 的年收益率達到 100,000%,那他們說的就是流動性挖礦。
許多 DeFi 應用需要大筆資金注入平台(流動性,如前所述),作為體現其應用價值的關鍵功能,無論是什麼功能(如交易資產、借貸等)。
這些 DeFi 應用只有兩條路能走:籌募 10 億美元並由應用提供流動性,或者給予流動性提供者以可觀的獎勵,並使這些流動性挖礦者成為平台的流動性提供者。
等一下?這些可觀的獎勵從何而來?
好吧,這些應用正在將這些高額獎勵大肆宣傳為新型激勵機制,但現實是,這些獎勵通常只是(昂貴的)客戶購置成本。也就是說,這些應用的代幣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應用的價值,而他們通過應用(客戶購置成本)給用戶分配獎勵。這些獎勵是原生代幣與其他代幣類型的混合產物。
因此,流動性挖礦指的是尋找這種收益並為最有機會獲利的應用注入資金的實踐,它幾乎可以視作 DeFi 應用上的一種天使投資形式。
質押 - 這個術語用得五花八門,但實際上,質押僅是指在一段時間內鎖住資產並從鎖倉中獲利。
一般,這個概念在中心化金融領域應用,用戶質押代幣以換取獎勵,但是質押也能運用在其他領域中。許多 DeFi 協議利用質押方式控制其協議原生代幣的流動供給,好比中央銀行試圖管控貨幣供給。激勵投資者短期鎖定自己的代幣以期經濟報酬,這聽起來就像債券。
無常損失 (Impermanence Loss) - 這個概念指的是在供給兩種以上代幣的流動性時,流動性提供者需要承擔的潛在風險。
在上文 Uniswap 的例子中,流動性提供者存入兩種等值的代幣到 Uniswap 上,並獲得質押池代幣。當 LP 想要提回資金時,質押池代幣可以用於贖回自己的兩種代幣。
這裡存在的細微差別是,LP 存款的兩種代幣都有各自的價格(還有價格波動)。當 LP 想用質押池代幣贖回兩種代幣時,兩者的價格可能已經是相去甚遠:可能其中一種代幣價格下跌了 5%,而另一種則上漲了 10%。
代幣之間的價格差距也許意味著 LP 最好應當只持有一種的代幣,而不要持有從交易費獲益的質押池代幣。重要的是,無常損失被貼上 “非永久的” 標籤,是因為在 LP 真正贖回質押池代幣之前,這種損失只是 “ 帳面損失 ”。
也就是說,如果 LP 不選擇贖回代幣,而是繼續提供流動性直到兩種代幣的價格相互靠攏,那麼無常損失就消失了。
關於不同類型質押池的 DEX、LP 以及無常損失的優質初級讀物可以在這裡找到。Daily DeFi 上的無常損失計算機演示了幾個例子。
Layer 2 和權益證明機制
2022 年被俗稱為以太坊的 “L2 之年”,萬眾矚目的權益證明機制的過渡預計在夏季進行。這個部分將深入討論區塊鏈的 “ 三角悖論 ”、以太坊的未來以及 rollup 的運作原理。
區塊鏈三角悖論 - 每一條區塊鏈都涉及三種概念之間的權衡:去中心化、可擴展性以及安全性。一般的共識是( 2022 年早期),以太坊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上做得較好,但在可擴展性上稍遜一籌( gas 費用好高!呃啊啊啊啊啊!)。
希望在近期會有一些改進計劃可以解決以太坊的區塊鏈三角悖論。下面叙述了這三個方面的考量,對於理解三者的平衡對單條區塊鏈的影響而言十分重要。
去中心化 - 比特幣白皮書準確地解釋了去中心化概念(我自己加粗強調了):“只需要一個基於加密學證明而非信任的電子支付系統,允許任何兩個意願方在無需信任第三方的情況下,直接與彼此進行交易。”
區塊鏈扮演了基礎設施層的角色,使得全世界的用戶可以使用自己計算機與彼此互動,而不用經過中介環節。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就好比一個光譜;如果區塊鏈可以被少數用戶關停,或者網絡的參與成本過高( gas 費用或配置計算機參與網絡的成本),那麼區塊鏈則會向中心化的一端傾斜。中心化程度越高,權力壟斷和剝削的風險也越高。
安全性 - 安全性是指基礎鏈被外界攻擊或控制的難度。有效的經驗法則是 51% 的大多數原則;如果有人能夠控制特定鏈上 51% 的處理交易的計算機,那他們也許可以非法入侵並損害網絡的安全性。
這裡有更深層的技術考量,但 51% 的占比幫助用戶厘清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擴展性之間的權衡關係。為特定區塊鏈打包交易的獨立計算機越多,表明其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程度越高(更多計算機 = 有人控制 51% 的網絡節點的概率很低)。
然而,網絡中的獨立計算機越多,也意味著每台計算機需要同更大的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流,從而導致運行速度下降......
可擴展性 - ...... 網絡運行速度下降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到提高可擴展性的方案。當區塊鏈上的交易需求變多時,網絡也會隨之變得異常擁堵。例如,以太坊也曾有過 gas 費瘋漲的時期,尤其是網絡需求爆滿的時候。這些需求致使交易打包上鏈的成本水漲船高,同時造成網絡擁堵、網絡運行速度下降。
零知識證明 - 這個概念並非具體的擴容方案,但它是展開探討擴容方案之前所要闡明的一個重要概念。零知識證明是一種無需獲取特定信息就能驗證事物有效性的加密學方法。
比如,假設我是一名 Craigslit 的買家,正打算從網絡中的任意用戶手裡購買一台電視。這時,有人私信告訴我,他們手上有我正在找的電視,而他們的資料是匿名的。
作為一名買家,我希望在與賣家碰面之前,能確保他們真的有電視。但是賣家卻不想將他們的個人信息(駕照、居家地址、室內的圖片)洩露給網絡中的隨機用戶。最重要的是,賣家也想要知道我是不是一個真人!但雙方都不想分享個人信息。
通過零知識證明,我可以向賣家證明我是一個真實的人,在不告訴他們我誰的前提下驗證身份。另一方面,賣家也能證明他們確實擁有一台電視並且是合法的賣家,同樣不用洩露任何敏感的個人信息。
這其中包含著錯綜複雜的加密學基元,因此,上文只是非常簡概的介紹。大多情況下,零知識證明能夠解決加密界中的安全性、可擴展性和隱私挑戰問題。
Layer2 擴容方案 - 用戶非常希望可以在以太坊上大展拳腳,因為它是世界上最為去中心化且最為資深的智能合約計算平台。以太坊已經吸引了分布最廣的開發者網絡,進行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創建。但這些創建活動帶來的後果是,打包交易到以太坊區塊鏈的需求有時會造成 gas 價格過高,這也意味著以太坊用起來既慢又貴。
區塊鏈的三角悖論暗示著,任何優化過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的區塊鏈,將在可擴展性上做出讓步。由於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對區塊鏈的願景承諾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所以可擴展性就成了最難解決的部分。以太坊將賭注壓在了一大波改進浪潮上,希望由此解決可擴展性問題。
其中一種改進是,從用戶先與以太坊區塊鏈本身(即 “Layer1”)互動,改為與 Layer2 擴容方案互動。從根本上,這表明大部分以太坊主網上的交易和應用會轉移到 Layer2 ,它繼承了以太坊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但卻比以太坊本身的吞吐量高幾個數量級。以太坊 Layer1 將會專門負責共識問題,而它的 Layer2 則會負責執行交易和代碼。
Rollups - Rollup 會在其獨立的區塊鏈中處理一批交易。在自己的鏈上執行這些交易後,Rollup 將所有的交易壓縮成一個小型的信息數據包。這些小數據包會被 “發送” 到以太坊的 Layer1,這表示 Rollup 在繼承了 Layer1 安全性的同時擴大了可以處理的交易數量 (因為信息被壓縮了)。
這聽起來似乎是在去中心化上做出了妥協。但是 Rollup 一個關鍵的點在於以太坊可以只對證明進行驗證,而不是對每一筆交易進行證明的工作,這節省了指數級別的工作量(因此讓以太坊更加可擴展!)。
由於以太坊擁有決定 Rollup 交易是否可以發布上鏈的最終確定權,所以,在不向中心化妥協的情況下,所有的 Rollup 交易仍然由以太坊提供安全保障。
以下是各種類型的 Rollup 。主要的區別在於它們向以太坊證明交易有效性的方法。
Optimistic Rollup - 這種類型的 Rollup 會將交易證明的記錄保存下來,在以太坊請求具體證明時,它才會向以太坊出示這些證明。
Optimistic Rollup 不會向以太坊主網證明每筆交易的有效性,而是在必要的時候提供證明,這促使可擴展性問題得到緩解。
ZK Rollup - 這一類 Rollup 不會展示交易內的所有細節,而是利用零知識加密學的方式驗證交易的有效性。上面已經解釋過零知識證明了,而重點在於這些 Rollup 只展示更小的零知識證明而不是整個交易過程,由此節約了許多的區塊空間。
分片 - 分片是指將區塊鏈分割成小分片以減少擁堵的過程。分片促使以太坊更加容易訪問。本質上,節點只需要存儲他們所連接的特定分片的數據,而不是整個以太坊區塊鏈的數據,這也讓以太坊更加可擴展。
分片是以太坊區塊鏈改進計劃的一部分,將在 The Merge 之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信標鏈 - 信標鏈是以太坊從 PoW 到 PoS 過渡的基礎。現在,信標鏈和以太坊區塊鏈並行運行,並且信標鏈引進了質押機制,這是向 PoS 過渡的前提。
很快,信標鏈會和現在的以太坊區塊鏈合併,正式引入 PoS 共識作為以太坊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標誌著以太坊未來的重要轉折點。
The Merge - 以 The Merge 這個術語可以恰到好處地結束這篇指南。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以太坊主網和信標鏈將進行合併,這是區塊鏈行業有史以來最為廣受矚目的事件。
僅在幾個月後,以太坊的 PoW 時代就將迎來它的落幕,而這種共識機制轉換的反響可能是異常轟動的。如果因為某些原因,The Merge 失敗了,那麼它必將引起整個加密界的軒然大波。但如果合併成功,這意味著我們離以太坊成為全球結算層這一天更接近了。
到這就結束啦!這是一篇入門以太坊的簡易指南。
在深入了解特定的區塊鏈特徵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了區塊鏈是什麼以及區塊鏈為何如此重要。
接著,我們探討了一些構建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拔尖應用;錢包、DeFi、DAOs、NFTs 。
之後,我們用以太坊的未來探討來結束這篇指南,它主要探討了權益證明共識機制的變遷,以及描繪了以太坊希望如何解決區塊鏈的三角悖論。
所有這些定義都是複雜話題的簡化版本,但我還是希望這篇指南可以激發讀者們深入探索以太坊世界的欲望。在下文,我為那些希望進一步學習的讀者收集了一些資料。如果你們希望向我提出問題或是給予反饋,來推特上給我留言吧!
總體資料
➤ What is Ethereum? | ethereum.org 結合涵蓋一些前沿話題的資料鏈接來學習這個話題
(https://ethereum.org/en/what-is-ethereum/)
➤ ETHHub - 這個社區保存著覆蓋各式各樣的以太坊話題的資源
➤ Ethereum Foundation Youtube Channel - 以太坊會談和社區開發者電話會議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OfzGXD_C9YMYmnefmPH0g)
➤ Devcon archive - 每年 Devcon 會議的所有視頻和談話的存檔資料
(https://archive.devcon.org/archive/)
➤ Scott Sunarto’s Working in Web3 Handbook - 包含許多話題的手冊
➤ Blockchain@Berkeley Courses - 免費的加密貨幣在線課程
(https://blockchain.berkeley.edu/courses/)
➤ Finematics - 解釋以太坊上許多話題的視頻,如 web 3, defi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1ob28ceGdqohUnR7vBACA)
➤ Fellowship of Ethereum Magicians - 為加密貨幣社區提供一席之地的論壇,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創建話題以及主要探討以太坊生態昔日的 EIPs 和技術難題。
(https://ethereum-magicians.org/)
➤ Ethereum Wiki - 囊括各種以太坊相關話題的以太坊維基百科。
➤ Week in Ethereum News
(https://weekinethereumnews.com/)
➤ Paradigm Research
(https://www.paradigm.xyz/writing)
➤ The Defiant
(https://newsletter.thedefiant.io/)
➤ Bankless
(https://newsletter.banklesshq.com/)
➤ The Daily Gwei
(https://thedailygwei.substack.com/)
➤ The Block
(https://www.theblockcrypto.com/)
➤ Decrypt
➤ Dark Star
(https://darkstar.mirror.xyz/)
➤ Messari Research Hub
➤ a16z Crypto Canon
(https://a16z.com/2018/02/10/crypto-readings-resources/)
➤ Linda Xie’s Beginner Guides
➤ Tim Beiko’s AllCoreDevs Updates
➤ Ben Edgington’s What’s New in Eth2 blog
(https://hackmd.io/@benjaminion/eth2_news/https%3A%2F%2Fhackmd.io%2F%40benjaminion%2Fwnie2_220520)
➤ Polynya – Medium
➤ Ethereum: The Infinite Garden (feature documentary film in production)
(https://optimist.co/films/ethereum-the-infinite-garden/)
➤ Gaby's Web3 Reading List
播客
➤ Into The Bytecode
(https://open.spotify.com/show/5yEjxV7wEYwW6MiiIzzM5P?si=d555f82a9edf4298&nd=1)
➤ Bankless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1TNnXSv5ExcQSzEGLlGhy?si=099c0a6ffaf148b9&nd=1)
➤ The Daily Gwei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BzTvU6TsW7uvPMpZAsf3X?si=3b4783dbc1f64bc7&nd=1)
➤ Into The Ether
(https://open.spotify.com/show/2CNyWXgKVxTqTlmLhc8A5m?si=f1aeb716d2bf4622&nd=1)
➤ a16z
(https://open.spotify.com/show/1cJrrfGY1SKBIRn5noKSAf?si=aa1b57afcf81460c&nd=1)
➤ Into The Ether
➤ Unchained
(https://open.spotify.com/show/1cJrrfGY1SKBIRn5noKSAf?si=aa1b57afcf81460c&nd=1)
➤ Epicenter
➤ ZK Podcast
➤ Uncommon Core
➤ Redefined Life
書籍
➤ The Infinite Machine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50175330-the-infinite-machine)
➤ Out of the Ether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55360267-out-of-the-ether)
➤ Mastering Ethereum (free online)
(https://github.com/ethereumbook/ethereumbook/blob/develop/book.asciidoc)
➤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https://www.goodreads.com/en/book/show/189989.Finite_and_Infinite_Games)
這篇指南的鏈接
➤ Graphical Guide to Understanding Uniswap
(https://docs.ethhub.io/guides/graphical-guide-for-understanding-uniswap/)
➤ Ethereum EVM Illustrated
(https://takenobu-hs.github.io/downloads/ethereum_evm_illustrated.pdf)
➤ Understanding the Ethereum Yellow Paper
(https://medium.com/coinmonks/understanding-the-ethereum-yellow-paper-f280800df590)
➤ Understanding Ethereum
(https://allan-gulley.medium.com/understanding-ethereum-819c2096b613)
➤ Punk6529 tweet thread
(https://twitter.com/punk6529/status/1461742366696652809?s=27)
➤ Understanding Rollup Economics
(https://barnabe.substack.com/p/understanding-rollup-economics-from?s=r)
➤ The Architecture of a Web3.0 Application
(https://www.preethikasireddy.com/post/the-architecture-of-a-web-3-0-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