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我知道你很急,因此我盡量寫得簡單一點。
1)別借錢投資,別加槓桿
你一定會想,等賺完這一波我就把槓桿卸了。但根據我的觀察,牛市槓桿越加越高的人很多,能安全卸掉槓桿的人百中無一。
2)留好足夠的生活備用金
18 年時提出「四筆錢」,就是因為在牛市中看到太多新朋友把所有的錢、尤其是短期要用的錢投入到市場裡。被套住後對生活甚至造成了影響。因此,最起碼你需要留足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生活備用金,如果能用保險把生活中的其它風險覆蓋掉就更好了。
3)要麼別信,要麼早信
我曾經寫過牛市是一場「群眾運動」,也許你現在明白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在這種情緒的狂歡下,可以不信、不參與,也可以早信、早參與。但切忌一開始不信,最後實在忍不住衝進來,但已經臨近午夜 12 點舞會散場 …
4)切忌越漲越加倉
新朋友 90% 都會剛開始買 1 萬,上漲一段時間買 5 萬,上漲到牛市末期買 50 萬 … 這樣的買入結構,會讓自己的整體成本很高,買得很貴。未來一旦市場調整或者走熊,就會快速虧損。
5)儘量別比較
牛市是一場「攀比」的遊戲。你的股票漲了,但不一定開心。因為你可能沒漲過同事、可能沒漲過指數、可能沒漲過牛市中一定存在的 10 倍股 … 不如讓自己開心一點,畢竟你可能也不會去羨慕中了彩票大獎的朋友,因為知道自己做不到。更重要的是,比較帶來的沮喪可能會影響心態,讓動作更加變形。
6)切忌頻繁切換
這一條其實和上一條有關。頻繁追逐熱點,其實很難。從你看到某個板塊漲得好,到下決心追進去,可能已經過了漲幅最大的時間,容易追進去後自己的持倉反而漲幅更大,兩邊打臉,心態崩掉。更好的方式是「分散」持有多隻標的,因為大部分新朋友對投資的股票、基金、策略根本談不上「懂」,那麼分散永遠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
7)制定交易計劃
牛市的頂部在哪裡,無人知曉(當然,事後看一定有人猜對)。
制定好自己的交易計劃,如果市場過熱,達到條件後就立即執行。而不要被市場情緒牽著跑。
8)賣出後短期別再回來
賣出後無論是繼續大漲,還是短暫下跌,都別再回來。投資者總覺得自己能抓住短期的波段,其實這是投資中最難的事情之一。100 個人,95 個人容易像 #6 一樣,來回打臉,搞崩心態。
9)別買爆款基金
07 年、15 年、21 年,爆款基金、按比例配售基金,都是因為買的人太多了。而買的人太多的時候,一定是股市太熱或者這隻基金的投資方向太貴的時候。
10)不懂不做
這個時候,這個要求可能太高,就不解釋了 …
有句老話:有老飛行員,也有勇敢的飛行員,但是沒有勇敢的老飛行員。
上面這份簡單的虧錢指南,就像從充滿血淚的飛機事故中總結出來的飛行檢查清單一樣,也凝結了很多老飛行員和勇敢飛行員的經驗教訓。
如果避開了這些,可能就離賺錢不遠了。
——摘自孟岩
近幾年的虧錢的經歷,借錢去炒股,雖然沒虧多少,但從這次經歷中,我感悟到,炒股沒那麼容易,不是跟風就能賺錢的,要研究很多東西,認識不充分之前,借錢做這件事情是挺危險的。其次是高估自己,覺得自己能賺到錢,沒樂觀地思考過這件事情。
接觸到虛擬貨幣,並且小試牛刀在 Gate 交易所購買了幾種幣,一直在漲,然後加大投入,一直在漲。睡覺還在幻想暴富了,沒多長時間開始暴跌,心慌了,開始清倉,血虧中。
2018 年初,看著手中的 ETH 在 500 元上下一直波動,一氣之下把手中 ETH 全部清倉。
總結:基本邏輯,周期性都不知道;沒有認知,盲目投入,必定栽大跟頭! ————————————
買啥虧啥,買不懂,算了,不是這條路的人,出局了。 ————————————
2020 年開始碰基金,那年行情不錯,一路上漲,以為這就是傳說中的證券市場嘛,簡直就是撿錢,愛了愛了。
然後找我媽借了 5W,加上自己的 5W 投進去。2020 年 7/8 月的時候迎來牛市一波暴漲,賺了 2w。沒及時止盈,後面沒賺沒虧。
後來 2021 年一頓操作猛如虎,到現在拋掉所有利潤還虧了 2w。。
2020 年 10 月的時候,那時候港股打新正火,花了一千多報了班,帶著 2W 資金去玩港股打新了。
結果就是,打新 10 次,1 次沒中,手續費還出了 500 多港幣吧
最騷的是,後來不想玩了,想把錢退回大陸卡,結果發現我【華美銀行】那個中轉渠道,賬戶因為 1 個月沒有存錢,就被自動註銷了,還沒法重開。。。所以,我那 2W 現在還在港股賬戶裡,出不來。
投資兩年多,總共虧 4W。(我現在剛本科畢業 1 年多)唉,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想告訴其他朋友的是:投資這事,水還是很深的。憑運氣賺的錢,一定會憑本事虧回去。
投資誤區:盲目跟風、重倉投入、加槓桿、缺乏止損意識。
知識付費:衝動報課、誇大宣傳、未實踐導致虧損。
合夥風險:未簽合同、財務不透明、合夥人不合適。
實體項目:庫存積壓、加盟失敗、成本高。
借貸問題:借錢給他人、貸款導致負債。
健康教訓:忽視健康導致高額醫療費用。
投資需謹慎,切勿盲目跟風,保持獨立思考。#
投資風險:盲目跟風、重倉投入、加槓桿、缺乏止損意識。
知識付費:衝動報課、誇大宣傳、未能實踐。
合夥經營:缺乏合同、財務不透明、合夥人不合適。
實體項目:庫存積壓、加盟失敗、市場調研不足。
借貸問題:借錢給朋友、貸款後果嚴重。
健康問題:忽視健康導致高額醫療費用。
總結:投資需謹慎,切勿盲目跟風,保持獨立思考。
討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討論
制度改革與人性:強調在溫飽之後必須改革制度,剔除兄弟義氣,以應對普通人欲望的快速增長。
市場適應性:建議不要盲目跟風,需深入了解新行業,避免無腦追求數據和流量。
合作與信任:強調在合作中建立合理利益機制,減少敵對關係,確保雙方信任與共識。
你能給我概述一下嗎?
概述
本文討論了創業和投資中的常見問題與教訓,包括盲目跟風、缺乏市場調研、合夥人不合適等風險。強調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建議在合作中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以減少信任危機。最後,提醒讀者在投資時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衝動決策。
推薦文中幾個案例
推薦案例
小遊戲推廣計劃:通過學習短視頻製作,儘管最終放棄,但積累了經驗。
作文加盟品牌:接觸教育商業化,嘗試多種活動,雖然經歷了投訴,但獲得了寶貴的教訓。
虛擬幣投資:初期獲利後未及時退出,最終損失慘重,提醒投資者需謹慎操作。
起草一份詳細的摘要。
詳細摘要
本文探討了在創業和投資過程中常見的陷阱與教訓,強調了理性決策的重要性。首先,作者指出盲目跟風和重倉投入的風險,提醒讀者在進入陌生行業時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避免無腦追求流量和數據。其次,強調了在合夥經營中簽訂合同的重要性,以確保財務透明和利益共享,減少因合夥人不合適而導致的糾紛。
在知識付費方面,作者警示衝動報課和誇大宣傳的風險,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服務時仔細甄別提供方的水平。對於實體項目,文中提到庫存積壓和加盟失敗的案例,強調了前期投入成本高和市場調研不足的潛在問題。
此外,借貸問題也被提及,提醒讀者在借錢給他人時需謹慎,以免造成財務困境。最後,作者總結道,投資需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衝動決策,以實現更穩健的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
你在投資過程中遇到過哪些虧損的經歷?
投資虧損經歷
股市投資:初次投資時缺乏經驗,盲目跟隨同事建議,導致小額虧損,及時止損避免更大損失。
建材行業:在建材行業投資 8 年,背負 20 萬債務,三個店面被迫割肉,損失慘重。
虛擬幣投資:投資空氣幣,損失 20 個 ETH,錯過了其他投資機會,教訓深刻。
股票與基金:多次因缺乏止盈止損策略而虧損,尤其是在市場波動時,未能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互聯網項目:急於求成,嘗試多個項目但未能見效,最終導致血本無歸。
借錢給朋友的注意事項#
謹慎借款:在借錢時要做好收不回的準備,避免因信任而造成財務損失。
明確風險:借錢給朋友時,需了解對方的還款能力,避免盲目借貸。
不做擔保:儘量避免為朋友做擔保,以免因對方的失敗而影響自己的財務狀況。
保持獨立思考:在借錢時,不要被情感左右,確保做出理性的決策。
某老師:曾推薦作者進入某公司,結果導致作者在兼職中遭遇損失。
朋友:在大學期間,朋友推薦了一個兼職機會,最終讓作者經歷了不愉快的投資體驗。
投資者:某位投資者推薦了未上市的虛擬幣,初期獲利後未及時退出,導致最終損失。
下載
人生虧錢指南總結
投資風險:盲目跟風、重倉投入、加槓桿、缺乏止損意識。
知識付費:衝動報課、誇大宣傳、未能實踐。
合夥經營:缺乏合同、財務不透明、合夥人不合適。
實體項目:庫存積壓、加盟失敗、市場調研不足。
借貸問題:借錢給朋友、貸款後果嚴重。
健康問題:忽視健康導致高額醫療費用。
總結:投資需謹慎,切勿盲目跟風,保持獨立思考。
討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討論
制度改革與人性:強調在溫飽之後必須改革制度,剔除兄弟義氣,以應對普通人欲望的快速增長。
市場適應性:建議不要盲目跟風,需深入了解新行業,避免無腦追求數據和流量。
合作與信任:強調在合作中建立合理利益機制,減少敵對關係,確保雙方信任與共識。
你能給我概述一下嗎?
概述
本文討論了創業和投資中的常見問題與教訓,包括盲目跟風、缺乏市場調研、合夥人不合適等風險。強調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建議在合作中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以減少信任危機。最後,提醒讀者在投資時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衝動決策。
推薦文中幾個案例
推薦案例
小遊戲推廣計劃:通過學習短視頻製作,儘管最終放棄,但積累了經驗。
作文加盟品牌:接觸教育商業化,嘗試多種活動,雖然經歷了投訴,但獲得了寶貴的教訓。
虛擬幣投資:初期獲利後未及時退出,最終損失慘重,提醒投資者需謹慎操作。
起草一份詳細的摘要。
詳細摘要
本文探討了在創業和投資過程中常見的陷阱與教訓,強調了理性決策的重要性。首先,作者指出盲目跟風和重倉投入的風險,提醒讀者在進入陌生行業時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避免無腦追求流量和數據。其次,強調了在合夥經營中簽訂合同的重要性,以確保財務透明和利益共享,減少因合夥人不合適而導致的糾紛。
在知識付費方面,作者警示衝動報課和誇大宣傳的風險,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服務時仔細甄別提供方的水平。對於實體項目,文中提到庫存積壓和加盟失敗的案例,強調了前期投入成本高和市場調研不足的潛在問題。
此外,借貸問題也被提及,提醒讀者在借錢給他人時需謹慎,以免造成財務困境。最後,作者總結道,投資需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衝動決策,以實現更穩健的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
你在投資過程中遇到過哪些虧損的經歷?
投資虧損經歷
股市投資:初次投資時缺乏經驗,盲目跟隨同事建議,導致小額虧損,及時止損避免更大損失。
建材行業:在建材行業投資 8 年,背負 20 萬債務,三個店面被迫割肉,損失慘重。
虛擬幣投資:投資空氣幣,損失 20 個 ETH,錯過了其他投資機會,教訓深刻。
股票與基金:多次因缺乏止盈止損策略而虧損,尤其是在市場波動時,未能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互聯網項目:急於求成,嘗試多個項目但未能見效,最終導致血本無歸。
在借錢給朋友時,作者提到的注意事項是什麼?
借錢給朋友的注意事項
謹慎借款:在借錢時要做好收不回的準備,避免因信任而造成財務損失。
明確風險:借錢給朋友時,需了解對方的還款能力,避免盲目借貸。
不做擔保:儘量避免為朋友做擔保,以免因對方的失敗而影響自己的財務狀況。
保持獨立思考:在借錢時,不要被情感左右,確保做出理性的決策。
文中案例有哪些人推薦出來
推薦的案例人物
某老師:曾推薦作者進入某公司,結果導致作者在兼職中遭遇損失。
朋友:在大學期間,朋友推薦了一個兼職機會,最終讓作者經歷了不愉快的投資體驗。
投資者:某位投資者推薦了未上市的虛擬幣,初期獲利後未及時退出,導致最終損失。
你能給我概述一下嗎?
概述
本文討論了創業和投資中的常見陷阱與教訓,強調理性決策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個人在股市、建材行業、虛擬幣投資等方面的虧損經歷,提醒讀者在借錢給朋友時需謹慎,明確風險,並保持獨立思考。此外,文中提到的推薦人物在作者的投資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但最終導致了不良後果,強調了在選擇合作夥伴和投資項目時的謹慎態度。
你在合作做生意時遇到過哪些困難?
合作做生意時遇到的困難
合夥人不合適:選擇了能力不足或不全力以赴的合夥人,導致意見分歧和決策困難。
財務不透明:合夥期間缺乏透明的財務管理,造成信任危機和利益分配不公。
親友合作麻煩:與朋友或親戚合夥時,因情面問題難以直言,導致矛盾和妥協。
市場調研不足:在開店前未進行充分的市場考察,導致選址不當和經營困難。
討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觀點
理性決策:在投資和合作中,需保持理性,避免情感因素影響判斷,尤其在借錢和選擇合夥人時。
風險意識:了解並接受投資和合作中的風險,做好可能損失的心理準備,避免盲目跟風。
透明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確保財務透明和利益分配公正,以維護合作關係的穩定。
你在大學期間的創業經歷中有哪些成功和失敗的教訓?
大學期間創業經歷的成功與失敗教訓
成功教訓:
市場調研: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成功識別了有潛力的項目,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團隊合作: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形成互補的技能組合,提高了項目的成功率。
失敗教訓:
缺乏經驗:在沒有實操經驗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導致資金損失和時間浪費。
選擇合夥人失誤:與不夠了解的合夥人合作,因信任而忽視了對方的能力,最終導致項目失敗。
人物案例
關於散戶股票#
股票的價值(2014.10.11)。我一直認為巴菲特的標準是比較可靠的,一個股票的價值,其實就是一個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3. 怎麼在股市中建立良好的心態(2015.2.27)
其實與修煉無關,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
第一,你在股市呆的時間足夠的長,經歷過各種風浪。
第二,之前賺了足夠你今後賠的錢。
有了以上這兩條,你的心態自然就像我了,想不像都不行。
4. 人的腦袋就像一台計算機(2015.2.28)
我們每個人的腦袋其實就是一台電腦,這台電腦擁有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程序(世界觀,價值觀,學識,閱歷,自身所處環境等決定這個程序),每當我們要做出某種選擇或者決定的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的輸入自己認為重要的各種參數,這個程序就會把它們進行歸類和取捨,最後這台電腦會給你一個對你最有利的指令。
這台電腦人人都有,型號卻人人不同。為什麼周邊的同學,同事很多,卻偏偏和這幾個是好朋友?為什麼世界上的男女女千千萬萬,卻選了這個做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大學畢業後可以從事很多職業,為什麼最後選了這一行?為什麼股市那麼多股票,卻選了這幾隻?都是這台電腦根據你自身的參數在你不知不覺中做出的指令。最簡單的例子,當問到一個老公愛他老婆什麼?為什麼娶她?老公往往一時間張口結舌不知怎麼回答,難道人生如此大事,他開始沒想清楚嗎?不是!
因為我們只是執行了電腦最後的決定,卻沒有太記住當初潛意識裡輸入的成百上千的參數。
這台電腦的程序隨著你的成長在不斷的自我修改,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面對複雜的問題,你輸入電腦的參數也不同,電腦運算的結果往往更加帶有個人的色彩 (更加固執了)
為什麼唐史說的話,有人覺得很好,有人卻覺得並不好。為什麼有人覺得和根叔說話很投機?在雪球上,即使你認為最荒謬可笑的人,也會有很多粉絲。其實,是他們的電腦程序接近而已。程序不同,得出的結果必然不同。在結果上糾結,辯論,想辯個誰是誰非是不可能的。巴勒斯塔和以色列都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戰。現在世界上最難以調和的矛盾,無一不是因為程序不同,不改變程序,卻想改變結果,是不是很可笑?程序可以改變嗎?程序是一個人由小到大一點一滴、潛移默化、融入到血液裡形成的,外人想改變?談何容易!
後感:我深刻的感受到散戶乙這句話的重要,尤其是身邊親近的人,其行為舉止都是一台非常穩定的計算機(當然在他們眼裡,莫非我也是一台頑固而穩定的計算機?)
4. 投資的角度(2015.3.28)。
我以前一直把人腦比喻為電腦,這台電腦的程序因每個人的三觀、經驗、閱歷、學識等不同而不同,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向這台電腦輸入各種參數,最後,這台電腦的程序經過運算就會出來一個指令。
我是 90 年底入市的,在股市裡有句話 “無論是誰,無論他是用什麼方法,無論他的人品如何,進到股市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一直認為這句話是真理。
90 年投資兩萬塊進股市的目的是賺點零花錢。2001 那波牛市賺錢買車,買房子。2007 年那波賺錢,實現所謂的財務自由。這個期間的我,無論是短線投機,還是所謂的長線投資,目的都是為了賺錢。
07 年從股市出來後,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錢很牛逼嗎?我們即使不出現蘇聯解體盧布一夜變為廢紙的情況,而是像美國一樣長期繁榮穩定,美元在近百年內也貶值了 87%。貨幣短期看很穩定,但長期看是鐵定貶值的。現在的財務自由並不能保障你長期自由。直到兩年前,當我感覺又該進入股市的時候,我的電腦向我發出的指令是:這一波要賺股票,賺上足夠多的零成本的股票。
這些股票一定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他的資產不是隨著時間折舊,而是隨著時間增值,越久越值錢。
2,它的產品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還是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是被需要的。
3,他可以依靠內生性增長,不需要再投入就可以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4,他的分紅率要高。
以上是我的電腦程序,以及我輸入的參數。出來的結果,就是我的選擇。
我這樣的選擇對嗎?我不知道。這個結果是我現有程序計算的結果,我根據電腦的指令已經下注。有一天當我發現我的程序有錯的時候,當我修改了我的程序後,新的指令一定是不同的。
每個人的投資角度不同,選擇就不同,大家根據自己的指令行動,沒有對錯。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些投資茅台、銀行的朋友,就不要氣急敗壞的詛咒創業板了。
當我持有足夠多零成本的、不會倒閉的、不用配股圈錢的、可持續分紅的股票。這個股市想賭場也好,不公平也好,就與我無關了。我已沉入海底,海面的波濤與我無關了。
後感 2022/5/5:資產不隨時間折舊(甚至朝代更替也不影響)的資產都有哪些呢?
首先可以將所有的製造業、農林牧漁養殖、銀行、保險(紙幣必然這就貶值)幾乎全部排除掉。
我能想到資產永不折舊(甚至歷久彌新你)的公司大概有幾類。
一是品牌。以白酒的品牌最為為人熟知,如茅台、五糧液、國窖、劍南春。重要我們的文化持續延伸,這些白酒的品牌永不折舊。
此外,還有賣水的農夫山泉、賣剪刀的張小泉、賣月餅的廣州酒家。
二是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銅鐵金銀鉬鋰稀土,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永無止境,只要剩餘儲量足夠大,可以看做幾乎永不折舊。
三是某種獨特的味道。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行業,可口可樂、桃李麵包、洽洽香瓜子、安井丸子。這類產品並像白酒那麼昂貴,但對一部分人形成了永恆的味道吸引力(我就是桃李麵包和洽洽香瓜子的忠實消費者),這種資產同樣永不折舊。
四是某種特例:如分眾的電梯媒體網絡。
5. 閱讀巴菲特股東信後的感受(2015.3.2)。
我看了巴菲特給股東的信。談點感受。
1,短期看,股市的波動總是很大,而貨幣或者債券的波動就很小。這就給人一個錯覺,股市的風險更大。但其實,波動並不等於風險。長期看,社會是發展的,股市的趨勢是向上的。而貨幣儘管看不見波動,但長期趨勢卻是鐵定貶值的。所以,長期看投資股市反而風險是小的。
2,正是由於股市的短期波動很大,而長期趨勢向上。因此,所謂的股市風險,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怎麼講?如果我們陷入短期的炒作,風險就並不來自於上市公司本身,而變成了我們對短期股價波動的判斷正確率上。
3,即使是買伯克希爾的股票,也要有合理的價格。
後感:我於 21 年每天讀一篇,終於第一次讀完了巴菲特至股東信,雖然有些收穫,但感覺並購沒有獲得要義,明年計劃再讀一遍。
6. 坐車之難(2015.3.28)
在人一輩子中,你會發現自己買過很多很牛的股票,但你抓住,然後讓你獲得很高收益的估計會是寥寥無幾。俗話說上車容易下車難,而在股票投資過程中,好像不是這樣,上車容易下車也容易但坐車就很難,難得我們最後可能都比不上那種不會下車的老太太。
究其原因,大部分人投資根本就不是為了坐車,而是為了下車,從剛開始坐車就一直想着下車,然後我們會發現每一站都有會有人下車,無論車到哪裡,總有那一幫子人想着下車。有些人說見好就收,賺點買菜錢就夠了;有些人說已經回本了趕緊跑吧;有些人說已經賺了 50% 了,等跌下來再上車;有些人說天氣太糟糕了,還是不要坐車為好。反正理由總總,心理總在嘲笑那些傻乎乎坐車的人傻逼。好不容易賺到錢也不知道去變現。
上車時就想着下車的人,總常常會盯著每一個交易機會不放,以圖實現自己期望的交易價值最大化。他們願意反反復復上下車買票,視乎買票的錢都是小本錢,無所謂。但打印一下自己賣盤前,很多人可能會發現自己一輩子都在為券商打工,而且幹活還很勤勞。但似乎忘了一點,你為某趟旅程已經交了 N 次車票了。
漲與跌,很可能就是坐車途中那一段上坡與下坡的路。這些路可能與平常路不一樣,但真的沒必要為了暫時的漲跌就上車下車的。因為如果真的是一段很好的旅程,何必那麼在乎那段路的顛簸呢?
能夠欣賞到美景的人,總是那種會坐車的人,這種人上車時選擇坐哪趟車很在乎。很破的車不會坐,司機技術很差的也不會坐,前面道路危險重重的也不會坐,會在坐車前充分估計各種可能發生的不利條件,然後去權衡值不值得坐車。而不是坐車過程中去想着出一點小事就會做出反應,這種沒有經過大腦而直接的條件反射,機會不可能是偉大的決定。永遠記得頻繁做出投資決策的人的投資決策,通常會是平庸的投資決策。我想投資的效果也最終來看會是一半。
細想一下,上車其實不是為了下車,而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地,下車只是到達目的地那一瞬間的行為。錯誤地理解上車是為了下車,買股票是為了賣股票,就容易迷失方向。我們真正買股票是為了讓買入的對象實現價值增值,價值增值有兩種,一個是價值回歸,另一個就是因為企業經營好價值增長了。這才是投資應該要堅持的目的地,而不是以價格為判斷標準,隨便上下車,正如球友說的車翻過一次,車毀人亡後死裡逃生的,才能學會選擇對的車坐在上面。
7. 股災的三種形式(2015.8.11)。
我僅憑有限的閱讀和了解,大概歸納了一下,股災大概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股市以外的因素影響到金融體系和上市公司,從而導致股災。比如 2007 年的金融危機。還有一種是,股市內的因素導致股災。這又細分兩種,一種是被惡意操縱做空的,比如 1997 亞種金融風暴。還有一種就純粹是股票自身漲得太多,漲得太猛造成的。比如 1929 年的美國股災和這次 A 股的股災。
對於這三種股災,救市的方法不同。第一種情況,靠買股票救市是沒用的,必須要救相關的公司,回復他們的正常作用,恢復金融體系的運轉,當這些工作出現成效,股市自然就企穩了。
第二種情況,這種救市就比較簡單明瞭,因為知道敵人在哪裡,對手是誰,只要實力超過對手拿出真金白銀阻擊他並將它擊退即可。
第三種情況,這種情況就比較複雜,1929 年的美國股災,據說發生的原因是當天上午有消息傳言股市跌了,然後,股市就真的開始跌了。而且越跌越兇,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完全是因為市場自身因為前期漲的過猛過快而引發的調整,是屬於市場自身的調節。那么,這種情況該不該救?政府該不該干預?當初,美國政府就尊重市場,沒有干預。於是,股市的暴跌,影響到消費,進而影響到企業,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惡性循環,交替下挫,引發了美國有史以來的大蕭條。
我看過介紹美國金融歷史方面的書,1929 年的股災是一個案例,這種情況,政府該不該出手?美國有關的監管部門總結後得出的經驗教訓就是:要救市。此後,雖然美國股市又經歷過很多次危機,但由於政府的干預,再也沒出現過 1929 年那麼長期的蕭條。
8. 靠報表操作(2015.9.30)單純的看財務報表價值投資股票,一般都會買在公司景氣度的頂點,賣在公司景氣度的低點。
9. 老人甲與新人乙(2015.8)
一個是在股市經歷了十幾年風風雨雨、歷經坎坷的老人甲。一個是初入股市想效法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新人乙。
假如兩個人在前幾年都買了茅台,到了今天,兩個人的心態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甲的體會:我總算是找對了路子,不再瞎折騰了,拿好茅台長期投資。
乙的體會:我已經基本清楚價值投資的估值路數。我想去尋找第二個茅台。
2;如果一個老股民這幾年每年連續盈利 40%,他就會越來越沉默,因為他知道,在未來的幾年裡一定有連續幾年收益極低甚至負增長在等著他。因為巴菲特的年化收益擺在那裡。如果一個新股民這幾年每年連續盈利 40%,他可能會越來越自負,他會覺得戰勝巴菲特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後感:我現在居然已經和老人乙的心態非常一致了。
10. 適合長期持有的股票特點(2016.1.6)
凡是適合長期投資的好股票,在股價上都有一個特點:你天天盯著他看,半死不活。大部分時間隨大盤波動,剩下時間裡還有很多天是弱於大盤,一年僅有少部分時間強於大盤。盯著他,給你的感覺是:這股不行。把它忘了,過幾年再看,已經漲了不少。
這個從邏輯上也不難理解。你想,一支適合長期投資的股票,如果天天漲,幾天就到位了,即使按照巴菲特的收益每年 20% 算,如果每天漲 4%,一周的交易時間就到位了。如果他之前強點,隨後必然就弱一點。否則你啥時看他都強勢,它的股價必然透支今後若干年,也就該跑了,就不適合長期持股了。
11. 長期投資並不痛苦,也不需要毅力(2016.6.22)
如果你潛意識裡認為錢是最可靠的,股市不過是個賭場,股票不過是個籌碼。在你的資產裡,現金就會是常態,你會瞅準機會進股市低吸高拋賺一把就跑,然後等待下一次機會。等不到機會也無所謂,反正錢是最可靠的。
如果你的潛意識裡覺得優質公司的資產是最可靠的,現金長期將稀釋於無形中。在你的資產裡,股票就會是常態。當你有點錢時,總是找機會低價買入優質股票,把現金變成資產。至於資產能不能跑在高點你倒是無所謂,反正你認為長期來看資產是最可靠的。
兩種態度決定了你投資的的角度。那些說長期拿著股票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多麼痛苦的,我覺得還是前者的思維。
12. 對於老朋友,我關心的只有分紅(2017.1.18)。
追熱點牛股、判斷大盤趨勢做波段,每年總結一下賺或虧了多少,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了。
熱點牛股或者判斷大盤趨勢做波段的投資,都是這樣一個過程:投入一堆資金買入股票,然後在更高點把股票拋出,又變成一堆現金。然後,再去尋找下一個熱點股票或者等待另一波趨勢的形成。我們都知道,一個公司再好,也有天花板,這就注定一個股票的價格不可能漲到天上,但如果你的判斷足夠準確,通過不停的波段操作或者輪換熱點牛股,你的收益就可以無限大。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喜歡不停的找牛股和判斷波段的主要原因。
但這樣操作對我來說有幾個問題:第一,年紀越來越大,這樣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太辛苦。第二,即使自己很有經驗,前幾次判斷對的概率挺高,但每一次投資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下次自己是否能判斷準確?其實是個未知數。這樣的投資狀態,無論你到了什麼年齡,總感覺自己在路上準備出發,而且前路很不確定。這對我來說並不是晚年生活的理想狀態。
因此,我希望趁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在適當的時機,買入自己認為可以長期持續穩定分紅的股票,買入的數量是我認為靠保守分紅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的股數。然後,隨著時間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年分紅會使我的買入價格慢慢沉底不斷降低,換句話說就是慢慢收回了投資。股市的牛熊可以影響股票的價格,但不會影響公司的分紅。突發事件可以影響股價的波動,但也不會影響公司的分紅。因此,對於一個在乎股票分紅而不是賺差價的人來說,股市的牛熊也就不重要了。未來,靠分紅可以過上悠閒的晚年生活,一堆負成本的股票最後還可以作為資產留給後人。是不是也不錯?
至於巴菲特每年賺了百分之多少,其他牛人在股市賺了百分之多少,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我每年是跑贏指數還是跑輸指數,我也不關心。我關心的是今年分紅是多少?何時可以收回投資。(我當然可以拋一部分股票來收回投資,但我是希望通過賺上市公司的錢來收回投資)。
後感:一家公司,通過數年的觀察和了解,就能夠得出基本的結論:他到底是我們的朋友,還是根本不值得深交?如果是我們的朋友,就用不著每年都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一遍,每年出年報的時候,我所關心的就一條,今年的分紅是多少?
在合理的價格下持有幾個這樣的公司朋友,就不必關心牛市熊市、不必關心跑不跑得贏指數、不必關心熱門股是誰,每年拿著足夠的現金分紅,安心、悠閒的去生活。
13. 有幸低位買到優質公司要珍惜(2017.7.1)
任何一個投資市場,進去以後到處是顯而易見的便宜貨是不正常的,必然是短期的,正常的市場應該是只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買到便宜貨。巴菲特想買沃爾瑪,等了多少年也沒有等到便宜的價格。中國 A 股,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可能這也是常態。出現非理性大幅下跌的機會短期很難看到。
我的結論,如果你有幸在低位買到優質藍籌,請你抱住了,拿穩了,要珍惜歷史給你的機會。如果你是後來買入的大盤藍籌股,也請你做一個有耐心的人,這裡是底部區域。波動、震盪不是風險,它只是股市的常態。而你一旦想試圖抓住波動,波動就成為了風險。
14. 駁邱國璐鷺(2017.7.19)
前兩天看到邱國鷺說:你買一個股票等它漲八倍不如順次買三個漲一倍的股票容易。
這種邏輯看似正確,但其實隱含了很多與投資相違背的理念。
首先,按照我的體會,投資最大的敵人就是:買的時候就想着多長時間賺幾倍。這種思想要不得。
這會把投資引入效率的概念,即越短時間回報越高就是越好的投資,這會將投資引入歧途,要做到這樣,你就必須要正確判斷那些根本無法判斷的東西。按照這個邏輯,還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買一個一倍股,不如順次買三個漲 26% 的股容易。買一個漲 26% 的股,不如順次買三個漲 8% 的股容易。極端就是:你一天賺 1% 很容易,一年可以賺 365%。
當然,邱國鷺作為一個基金老總,他手下有幾個優秀的基金經理,他有條件研究很多行業和公司,另外,基民對一個基金好不好的標準也是短期增值速度,他有這樣的體會和追求也是自然的。只是對我們這樣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想法可能並不合適。
後感:邱國鷺這段話對於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來說,簡直是毒藥!因為你要找到連續上漲的股票接力,真實痴心妄想。
15. 落袋為安的人增加了股市波動(2017.10.4)。
買藍籌白馬有兩類人(其實還有無數類),一類是基於價值的長期投資者。還有一類是把他當「價值」題材來炒作的短線投資者。顯然,最近第二類人在獲得一定差價後在撤出。
股票的價格每天在波動,大多數人總覺得資產只要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資產就總是處於起伏波動中,沒個定數,這錢就不知道最終是屬於誰的。他們天天盯著賬戶,賬戶裡增加了十萬,他們想的是:豐田可以換寶馬了。今天少了幾千,他們想的是:一個轱轆又不見了。甚至少了 100 塊,他們也會很具象的想:兩天菜錢沒了。因此,每過一段時間賺了點錢就要拋出一下,當人民幣變成一個固定數字在自己名下賬戶裡了,似乎就確定了資產的歸屬,就踏實了。有一個詞很形象:落袋為安。
落袋為安的大部分投資者,其實只是安了很短時間,似乎只要確認一下產權歸屬,他們就又不安了。股票大跌,他急著要抄底。股票大漲,他突然覺得現金特別的討厭,隨便換成什麼股票也比現金好。
第一類人增加,緩慢太高了水位。第二類人增加了,加大了波動。這就是股市。
藍籌白馬在半年結束進行調整,再正常不過了。等到調整結束,該落袋為安的都安了,藍籌白馬依然是主旋律,依然走在回歸之路上。
後感:止損、割肉同樣加劇了波動,而波動放大了股票的收益率,波動是股票超越債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
16. 別和自己過不去(2017.10.10)
如果前幾年有人告訴你:玉和紅木這些年漲了幾十上百倍。你一定張大嘴巴很吃驚,然後就該幹什麼幹什麼了。因為你知道,你不是那一行的,那錢與你無關。
如果有人告訴你:某些股票近期漲了多少倍。你可能會迅速打開該股票的圖形,然後懊悔我當初怎麼沒早發現。尤其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那是地產股,我當初還看過它,還猶豫要不要買呢
然後夜深人靜你就會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盤算,如果我當初買了這個股票該多好,我現在的資產會是多少了。然後一忍再忍,最後忍無可忍的殺了進去。
其實,你可能有一種錯覺,以為你進了股市,就算入了投資這一行了,那麼在股市裡所有股票都是你應該賺的錢,你沒賺到,就是你能力不夠。呵呵,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好事,但別和自己過不去,那樣並不符合生理衛生。
同樣的一隻地產股,前幾個月估值 3 塊。現在估值 30 塊。據說是估值體系變了。其實,只是思維變了,是牛市思維還是熊市思維的問題。中石油當初股價 48 塊,理由是非常充分的。第一:中國汽車正在開始進入家庭,未來對汽油的需求巨大,現在不到一億輛汽車,每桶油價都 150 塊了,未來如果到了兩億三億輛車,油價會到多少?明年油價到達兩百塊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現在城市化率才 57%,未來到發達國家 80% 城鎮化率,房價還要翻幾倍)第二,中石油探明的地下儲量是多少億萬桶,乘上 200 美元一桶,它的價值是多少?(之前的土地儲備很便宜,升值巨大)結論:每股 48 塊一點不貴。這就是牛市思維。同樣的中石油,現在是熊市思維:當初中國汽車不到一億輛,石油 150 一桶,現在中國汽車都 3 億輛了,石油不但沒上 200 反而才 50 美元一桶,加上頁岩氣,加上未來電動車是主流。現在中石油 5 塊錢港幣一股,雖說不上貴,但買它幹嘛呢?至於中石油的地下儲量是多少?早就沒人在意了。
大部分股票都有這個問題。比如老窖,大前年一壇 350 斤的 1963 年的老酒,拍賣了一千二百多萬。我們在計算老窖資產的時候,五萬噸的庫存老酒按照多少錢計算?當然是製造成本,一壇幾百塊了。1619 口百年老窖池以多少錢計算價值?當然是 0 元了,早就折舊完了。會不會過兩年對白酒的估值體系也換一換呢?那可不是好事!
後感:中石油的估值例子非常好!而且中石油的儲量,確實早就沒有人在意拉!倒是現在上漲的陝西煤業、中國神華開始在意拉。
17. 股市大 V 在其他行業也是白癡(2017.9.10)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年都會有大量的新股民進入股市。如果你進入股市有點年頭,在股市裡又經歷幾輪牛熊,受過一些挫折,那麼你對股市和股票的認識一定要成熟一些,深刻一些。在此基礎上,你這幾年又買入了一些不錯的股票,賺了點錢,你也就算一個股市的過來人了。
以這樣的身份面對眾多新進股市的股民,面對他們的迷茫和無助,如果你願意解答他們的幼稚問題,用你對投資的理解和經驗教訓對他們的投資進行啟蒙,再加上你賺錢的業績,贏得粉絲不是難事。
如果你社會活動不多,在網上又總是在與投資相關的論壇轉悠,時間一久,你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個高於大多數人的智者。你如果年紀還不夠老,你會不自覺的以為自己可以在各方面表率群倫了。
其實,這個社會有 360 行,行行都有狀元。在投資領域裡你認為幼稚可笑的人,有可能是某一行的狀元,他有可能是一個優秀的牙醫,或者是一個音響方面的專家。而你一旦進入到他的行當裡,你立刻就變成一個無知的人,你們的角色立刻就會互換。
遺憾的是,從雪球裡個別大 V 的發言中你可以肯定,他們並沒有到意識到這一點。
後感:這點在很多大 V 身上都體現得非常明顯,包括我,散戶乙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每個人的局限性,令人佩服。
18. 事情的表面和全部(2017.10.21)
我說一句真理:中國股市長期向好,短期波動難免。
這句話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沒有設定長期有多長,短期有多短。既符合人類長期發展規律,也符合市場短期形態。
投資是件簡單的事:你看,美國股市百年,指數從 1896 年的 40 點到今天的 23000 點,漲了多少倍?買只好股票長期拿著就賺大錢。
這只是事情的表面
投資也是件很難的事:百年前的世界五百強,到今天 93% 已經消失。也就是說你如果百年前簡單的拿著好股票,到今天不是賺了多少倍,而是 93% 的概率沒了。
這才是事情的全部。
投資中還有無數這種表面和全部的關係,你了解的越多,對投資的認知度就越高。
讀後感:高收益要長期持有,但絕大部分企業都會衰落,根本不值得長期持有,因此簡單的方式有 2 個。
一、找到適合長期持有,競爭優勢極強,甚至可以永續經營的企業。
二、投資指數基金,讓指數隨時間優勝劣
19. 不需要買太多價值投資的書(2018.1.3)
巴菲特沒有寫過書,他的理念都在每一年給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歸結起來就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買企業。
段永平是這一理念的成功實踐者。他前些年有很多關於投資的體會,都是對巴菲特這一投資理念的闡釋。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想樹立正確的價值投資理念,仔細的體會和琢磨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就可以了。市面上關於價值投資理念的書就不要買了,要麼是重複,要麼是曲解。那些多少年賺多少倍,多少年賺幾萬億的書,是在收你的智商稅。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知道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讀後感(2022.5.23): 我已經打印並閱讀巴菲特股東信、股東大會問答錄,段永平的文集也打印好了,其他的書,我準備將大部分投資書都在咸魚上賣掉。
20. 老調重彈 “價值投資(2018.1.8)
價值投資的核心和精髓就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八個字通俗易懂,大多數人看一眼就以為理解了它的意思,但就我這麼多年的觀察,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巴菲特天天看財務報表,說明財務很重要,但一個專業會計並不會成為投資高手。
而是否理解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決定了你在買什麼公司、以什麼價格買入後能否正確面對企業的業績波動和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并長期持有。
我舉一個例子。前兩年我在東方財富老窖論壇遇到一位朋友,在老窖 20 多塊錢的時候,他經常發帖,帖子的內容基本上說的是:老窖有一個好生意,毛利高,有現金流,無負債,市場不好時存貨不贬值等等,然後展望白酒復蘇老窖的業績可以支持股價在 2017 年底到 50 塊,目前 20 多塊價格低估。可見,他其實已經知道要買什麼樣的公司,以及以什麼樣的價格買。然而,在老窖股價快到 30 塊的時候,他突然發帖要拋出老窖,他的理由很簡單:現在老窖的股價突破 30 塊還太早,業績沒那麼快跟上,結合盤面 K 線,三十塊反復多次不過,是強阻力。先拋出,等股價回來,再低位買入。呵呵,我當時和他的聊天記錄還可以查到,我大致說的意思是:你的優點是聰明,缺點是太聰明。他後來就再也沒在老窖論壇發帖了。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真正理解”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巴菲特對此曾舉過類似例子:如果你開了一個價值一百萬的餐館,有一天有人來辦公室敲門要 50 萬買這個餐館,你一定不會賣。第二天,又有一個人來要 40 萬買,你當然更不會賣,那人說,如果你今天 40 萬不賣給我,明天會有人 30 萬來買,你聽了這話一定會用棍子把他趕出去。可是在股票市場,這樣的事情天天發生。
讀後感:我曾經在老窖突破 100 元時犯了同樣的錯誤,認為 100 元必須反復拉扯以下,結果徹底失去了一部分老窖股份,成為笑柄。
21. 為什麼我不太在意股市的牛熊和企業短期業績(2018.2.18)
如果我早年看到有人這麼說,我會無法理解,進而斷定他只是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而已,也就是裝逼。現在回頭看,那是因為我當時所處的維度決定了我看問題的角度。如果你現在也不理解我說的話,希望你能仔細看看我是怎麼想的,如果我有盲區,希望你指出來討論。
目前泸州老窖依然是我的主要持股,我估計在雪球上持有老窖的散戶中,我持有的數量應該算比較大的了。但我近年基本在泸州老窖論壇裡很少說話,也很少談泸州老窖。
為什麼?因為說句實在話,我談不出什麼新東西。大家最關心的 2019 年老窖的增速是多少(這個直接關係到老窖近段時間股價的強弱)?
我不知道。
老窖到 2020 年,究竟能實現多少銷售收入和利潤(這關係到老窖長期股價走勢)?
我也不知道。
當然,我也關注有關老窖的所有信息(市場的,銷售商的,華東華南進展等),但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很難有具體量化的定論,我也就懶得寫了。
如果投資,既不關心牛熊,又不關心企業短期業績,那你關心什麼?
這個就牽扯到每個人所處的維度了,你所處維度不同,看出去的角度就不同。如果你是三五年的持股,股市的牛熊和企業短期業績就是投資的首要大事。
對我來說,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一部分” 這一投資觀點已經越來越深入我心。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如果你持有的資產長期產生的平均收益率遠高於社會平均回報率(美國是 7%),那麼時間越久,你的資產給你帶來的收益就會越大。我是鐵了心的打算長期持股了。
一旦,這兩個觀點成為我的投資基礎,打算做長期股東了,就會不自覺地就將我的關注重點轉到了: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上。你一旦開始重視股東權益回報率,你會發現,第一:股市的牛熊對這一指標沒什麼影響。第二:業績增速低點高點甚至倒退一點,對這一指標也沒什麼影響。比如,一個企業去年業績是 20 億,今年增速 10%,就是 22 億,增速 20% 就是 24 億,倒退 10% 就是 18 億,這三組數字,對一個長期經營的企業來說,是很正常的,這三組數字對一個企業的長期股東權益回報率的影響也不大。但是,這三組數字在股票市場上被當做給企業短期估值的依據,對短期股價來說影響巨大。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決定了你的維度:持股成本。如果你的持股成本遠高於當前的淨資產,即使一個企業的淨資產回報率很優秀,但你實際得到的股東權益回報率也會很平庸。如果你的持股成本遠低於淨資產,那麼,你實際得到的回報就會更高。同一隻股票,持股成本不同的人,關注點也不同。以茅台為例,雪球上我們知道的持有茅台成本極低的幾個人,他們都很少說話了,他們只關注能影響茅台長期發展的重大事件,對短期業績增速高點低點,基本不太關心。但是,近幾年以較高價格買入的投資者就會很關心短期指標,對於賺差價的,增速意味著能賺多大差價。對於長期持股的,公司的增速意味著自己的持股成本接近淨資產的速度。
最後,你對企業生意的理解程度,對企業資產的理解程度(老幹媽的一棟廠房和兩台設備與老幹爹的一棟廠房兩台設備是一樣的,但給股東創造的價值遠不一樣),決定了你買什麼股。
讀後感:堅定持有高 ROE 企業的一部分的理念、較低的持有成本(最好逼近每股淨資產),就不需要在意股市的牛熊和企業增速。
讀後感:這段話在多年前散戶乙已經說過多次,關鍵是真正的把自己的股票視為企業的一部分。
124. 判斷股價高低是我的軟肋(2020.9.6)
“海天醬油漲的太不像話了,股價太高了!” 老窖集團董事長張良幾年前曾說:退休前如果能見到老窖的股價到 100 塊我就滿足了。股價如今蹭蹭到了 150 塊。無論從股息率、股價收益率、市盈率來判斷都不低。
但對我來說,判斷股價高低依然是我的軟肋,我無法判斷。
你們應該會感覺到,我絕對不是個狂熱的投機者。我也曾親眼看到和親身經歷過多次股災和 92 年深圳房地產以及 97 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而每次股災、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前夜,大家都會虛幻的覺得:高有高的道理,這次不一樣。
既然我有這樣的經歷,為什麼我目前還是無法判斷呢?
因為我還有另外的經歷。
我在深圳買的房子都是 2003 年前買的,除了我目前住的是 98 年單價 9000 多塊買的,其他的沒有超過 6500 塊的。最便宜的就是去大梅沙游泳買的公寓,剩最後幾套,6000 塊一平方,六十平方三十來萬,首付兩成六萬多。想着自己常來游泳,能有個換衣服休息的地方也不錯,隨身的一張卡里有十萬來塊錢,當場就刷卡買了。(真有買白菜的感覺)
那麼,我對房子的價值、出租回報率、深圳工資就停留在當時的這種感覺中。俗稱:衡量價值的參照物。
到了 2006 年,深圳房價兩萬多了,我感覺又一波房地產泡沫要來了。到了 2008 年,好點的房子應該到了三四萬,房價略一回調我就認為泡沫一定破了,就先把大梅沙的房子賣了。當時寶安龍華的房子也就三四千。再後來我一路覺得泡沫要破,它一路漲。當時,我從世界房價,世界人均收入房價比,出租回報與存款比,多方論證,房價極限不超五萬。
到了今天如果房價能在八萬,我就會毫不猶豫的買。如果地角好,戶型好,十萬我也買。為什麼當初覺得兩萬太貴?如今八萬也會便宜?因為參照物都變了,俗稱:已經是不同的維度。
昨天和好友通電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