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eaf

leaf

It is better to manage the army than to manage the people. And the enemy.
follow
substack
tg_channel

个人养老投资规划

1 普通人如何做好养老投资规划?#

在看主体内容前,我想先聊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做养老投资?
我觉得养老投资的目标是给我们个人退休后提供一种保障,这个保障包含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首先,退休之后,人之暮年,最需要抵御的风险就是疾病的风险,现在重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旦一人生病,很大概率会拖累全家。
这是真实而又难以解决的社会现实,所以养老金中一定要有保障医疗的部分。
其次,基本生活保障肯定是要有的,而且我们都不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尤其是我们这代人,在年轻时或多或少都体验过那些潇洒的都市生活,如果退休后要开始吃糠咽菜,我相信是很多人所不能忍受的。
说到底,规划养老金要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保障自己老了之后看得起病;
二是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既然养老规划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下面聊聊我的想法。
从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来看,已经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企业年金为第二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为第三支柱的三大养老保障体系。
但目前仍处于第一支柱独大(国家强制,人民踊跃),第二支柱短板(老板和人民都不感兴趣),第三支柱薄弱(人民并不买账)的境地。
尤其对于 80-00 后普通人,这几代人退休后,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分蛋糕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年轻人锐减,供养蛋糕的人少了,到时会面临巨大的养老金发放压力。

weread_image_137201223000792

我觉得这几代人更应该提前给自己做好养老保障规划。
养老投资规划可以从以下 4 个步骤着手:
第一,交养老金
第一步是足额缴纳自己的基本养老保险。
网上一直有争论:“如果不交养老金而是自己存款,退休后收益更大”。
事实上通过计算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伪命题。
一方面,不是每次投资都能成功,其次,大部分人的收益增速并不能跟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你现在觉得一个月多入个大几千挺多,谁知道二十年后还值几个钱。
虽然未来养老金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基本养老保险依然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他在你老的时候不能保证你吃好,但一定能保证你有饭吃,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就足够了。
第二、稳健投资确保资产增值
基本保险决定老年生活质量的下限,投资增值决定生活质量的上限。
下面介绍一些无法做到稳健保值的雷区:
1、把钱都存在银行,一步步贬值。活期利率低、定期提取不便,这都是银行存款的硬伤,银行存款正慢慢被时代淘汰。
2、买各种保险。不是不能买,但买这些产品应该只有一个理由 —— 你需要。可惜大部分都是被朋友、同学、亲戚忽悠。
3、把理财当成投机和赌博。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还是少碰那些金融杠杆工具,不然倾家荡产简直是分分钟的事,因为他们对普通人来说赌的是运气而不是机遇。
4、P2P 类产品。最好不要碰,鱼龙混杂,不适合做养老投资。
稳健增值最好的办法我觉得是配置固收类产品,养老金还是以稳为主,但一定要跑赢通胀。
对于投资者,很多人会选择高股息个股、债券或大盘指数作为稳健投资品种,我觉得这也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自己要有可以盈利的能力。
第三、合理配置商业保险
这一块因人而异,保险的初衷是用于对冲未来的财务风险,这也是购买保险的唯一目的。
其他的,不管别人怎么吹捧,建议谨慎购买。
商业保险投保的顺序应该是,家庭的支柱(收入最高或最稳定者)>> 家庭的次支柱 >> 家里的小孩。
一般家里总有一个收入最高或最稳定的成年人,他(她)的收入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开支,如果这个人身体健康、收入稳定的话,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就有了保障,如果这个人发生危机,那就好比地基坍塌,对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
网上经常有众筹、互助的新闻,家毁人亡的例子已经举不胜举。
事实上,不少家庭的投保顺序正好相反,家里的大人没有投保,先给孩子买教育险、意外险。就算孩子真的出了意外,最大的打击也不过是情感上的,金钱上的弥补并无卵用,但假如大人出了意外呢?
另外,有人问怎么不给老人买保险?因为不划算。
事实上,60 岁以上的老人,要么保险品种非常少,要么保费远高于年轻人,当你的保费和收益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参保的意义真的不大,还不如储蓄来得省事。
第四、未雨绸缪防未然
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防患未然才是更高境界。
为了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年轻时就要提前做好以下 4 点:

1、科学饮食。这个不用多说,现在大家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健康。

2、勤练身体。都说养老贵,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否则连养老金都领不回来。

3、定期体检。根据国家卫生部的建议,成年人一般每年应体检一次,老年人一般应每半年体检一次。

4、劳逸结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需要提醒的是,逸不等于放纵,不等于无节制的娱乐。

有效的娱乐是建立在生理、情感和需求三个方面的,建议大家多交正能量朋友,多做有益身心活动,并扩大自己的交往圈。

养老投资的目的是在退休时能有足够的金钱保证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如果能力比较强,很多人甚至可以提前退休,或者把理财放在第一比重,通过理财保证退休生活。
但不论怎样,都要提前做好养老投资规划,而且以稳为主。

2 拿什么给自己养老金添衣保暖?#

我觉得人是有生命年龄期限的物体,从年轻到年老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这是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年轻时候,人们可以通过体力劳动、工作、创业、投资等都获取一定的收益回报,但年老退休时选择的方向就少了。
每当看到那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在街边摆摊情景时,我就会在想:如果我老了,我会是怎样的,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要如何规划好我的投资,当有一天我老了退休的时候,可能会拥有什么样的保障。
或许,我的养老规划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投资人生。
趁我现在还年轻,在投资策略上,偏好多元化大类资产配置,我不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在权益类资产,但会根据未来年龄增长需求而增加养老目标基金的配置,我想这就是我个人的养老规划。
而大家的养老规划如何,有没有给自己多添加一份 “养老金”。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一起聊一下目前我国养老现状以及对于养老目标基金理解与认知。

一 我国养老现状怎样?
从国家对养老问题的态度看,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养老基金等,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养老现状与模式主要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储蓄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方式。

1、社会养老:目前社会养老得益性较差,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有待普及和完善。国家目前推行的社会保障现状是广覆盖,低保障,费用控制不力,运行效率不高,保障制度不公平等现象,造成结果保而不包或部分人基本无保障。
2、家庭养老: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民族传统美德之体现。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家庭的主流养老方式。
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在城市占 16.8%,在县城占 38.1%,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更高。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市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

3、自我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整个城乡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对农村的调查,30% 的家庭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掌握钱财是最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未来高昂的生活费用,使得储蓄养老已力不从心。

二 为何要规划养老?
要知道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
养老存在的问题: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老年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现实冲击传统、生活方式变革。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面临诸多挑战。如,1995 年全国家庭规模为 3.9 人/户,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 3.44 人/户,2005 年为 3.13 人/户。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 57.81%。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年轻人迫于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 “重幼轻老” 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75 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拒养老人的消极情绪增加。
40 年前中国老年人与儿童的比率是 1:6。数据预计 2050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 31%,即老人和儿童的比率将变 2:1。一个 “银发中国已距我们越来越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受到 “老年化” 的冲击。我们依靠家庭养老还能持续多久?

三 养老金可能有哪些?
按照新制度的设计,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

  • 一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20%。

  • 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为每月发放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 1/120。另外,国家对于退休 “中人” 还将给予以过渡性养老金为方式的补偿,但是,对于过渡性养老金的制定和发放标准新政尚未明确。

  • 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退休 “中人” 的基本养老金 =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具体算法为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 ×20%(缴费期限不满 15 年的按 15%)+ 个人账户本息和 ÷120。

举例:广州居民王先生是退休 “中人”,他的平均月薪 3000 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 10 年,假设 10 年后广州月平均工资是 3000 元,那退休后,他能领到多少退休金呢?
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 11% 调整为 8% 后,王先生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 = 3000 元 ×15%+3000 元 ×8%×12×10÷120+=690 元。
其中,(3000 元 ×15%)为基础养老金;3000 元 ×8%×12×10÷120)为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 11% 调整为 8%。单位缴费的部分不会减少,总体上退休后待遇不会降低。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 “三大支柱 " 体系特点与区别:

  •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特点是覆盖面广,但主要的作用是为退休后的生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养老金替代率并不高。

  • 第二支柱是企业(职业)年金,不过覆盖率太小,难以形成有效的补充。
    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账户,可以在前两类养老收入外对自己的养老金进行额外的补充。

据统计,第一支柱目前占主导地位,规模已超 6 万亿元,占比高达 70%,第二支柱的规模仅为 2 万亿元,第三支柱刚刚起步规模相对较小。
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第一支柱已经很难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养老生活需求,尤其是目前我国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有近 5 亿,大部分属于年轻人。而年轻恰是养老准备阶段,养老投资越早,财富增值、复利效果越好。
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月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不到 45%,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对于个人投资养老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也是目前国家政策鼓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据世界银行提出,养老金只有达到退休前收入的 70-80%,老年人的生活福祉、质量才不会下降。
因此,发展第三支柱是未来养老市场的大势所趋,也是普通人都能够更好的享受到额外养老金待遇,以及为提前做好个人养老规划准备。
四 为何选养老目标基金,特殊性?
随着我国政策变化以及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和不断深化,对于国内养老金融产品规模的扩大再添助力,同时为养老第三支柱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国务院办公厅今年 4 月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9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
从海外美国等国家情况看,税收优惠往往是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的普遍做法,也是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最核心推动力,为个人养老金带来更多的投资机遇。我认为,这也是选择养老目标基金的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养老目标基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养老第三支柱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一种创新型的公募基金,它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
养老目标基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基金区别:
1、基金名称不同,必须含有 “养老目标” 四个字。
根据《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中规定,养老目标基金应当在基金名称中包含 “养老目标” 字样且反映基金的投资策略,而其他公募基金不得使用 “养老” 字样。

weread_image_137507418691041

所以,对于大部分投资小白而言,可以直接通过基金名称就能够轻易地找到相关的养老目标基金,这也是与一般公募基金的区别。
2、投资目标不同,主要投资基金。
从投资目标上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应当采用基金中基金形式或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形式运作。
基金中基金,即是我们常说的 FOF,它以各类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持有其他证券投资基金从而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资产。
其中,一般的基金是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产。与一般的基金相比,养老 FOF 风险相对较小,通过精选基金,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3、投资策略不同,能根据养老目标制定相应策略。
从投资策略上来看,养老目标基金有其特有的投资策略,这一点是与其他基金的一个主要区别。如,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基金,应当随着所设定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weread_image_137558445658737
而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基金,应当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资产、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或使用广泛认可的方法界定组合风险(如波动率等),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基金组合风险。
4、投资期限不同,最低不短于 1 年。
在投资期限上,养老目标基金也有其独特之处。养老目标基金应当采用定期开放的运作方式或设置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与基金的投资策略相匹配。养老目标基金定期开放的封闭运作期或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应当不短于 1 年。
而这一限制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从而提高投资成功的概率,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五 投资养老目标基金的优势?
1 养老目标基金有专业团队管理
对于养老产品的主要目的一般是积攒资金和提高预期收益。虽然投资基金也有风险,但有专业人士管理,省心省力,不用自己去研究基金市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够安心工作。
毕竟,养老资金投资时间比较长,主要为国内实力强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其专业水平、管理能力都是值得时间考验,是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较为稳健的长期收益。
2 养老目标基金具较高灵活性
与其他商业养老保险或社会保险相比,养老目标基金具有较高灵活性。虽然有一定的持有期要求,但持有期外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赎回,以满足临时资金需求或更换产品需求。
而其他社会保险或社会养老金一般不允许随时存取,灵活度较低,缴费期较长,难以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
3 养老目标基金投资运作如普通一样公开、透明
如,国家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投资一般不会对产品及其运作有清晰的了解。
基金在市场上运作规范,投资透明,具有临时或定期报告,会及时更新信息披露,投资者投资养老目标基金可以更了解自己资金的运作状况,结合个人养老需求进行规划更合理。
六 额外养老金如何获取?
我认为普通人投资养老 FOF 基金的最佳方式是定投,也是投资小白都能额外拥有的养老金。而定投一般指的是定期定额投资,通过设置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金额,投到固定的基金上。可以作为特定的养老规划来进行,不影响个人日常资金与其他投资的使用,将风险降低。
如果投资者前期做好投资规划,已有以养老为目标而进行的基金在定投,但是定投的基金不是养老 FOF 基金,而是普通基金,那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需求与年龄阶段,考虑换成定投相应的养老 FOF 基金。
对于一些没有基本养老保险又没有企业年金的普通人来讲,养老从何谈起,特别是过去在我国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年轻人在外打工,年纪大了就返乡 “养老”,循环往复,这是过去中国社会一些现象。
目前时代变了,养老投资更具科学性。自 2022 年以来国家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将通过税优优惠的杠杆措施,也是能够激励个人投资者为自己养老做更多的方向选择,进一步推动第三支柱及个人养老基金发展,为国内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健资金增量,同时提升国民的养老投资意识。
据数据预测,到 2030 年个人养老金或迎来 1 至 3 万亿元增量资金;同时,参考美国 IRA 账户经验,投资公募基金的比例可达 10%~30%,个人养老金投资每年能为养老目标基金带来 100~350 亿元的增量。
那么,生活在当下给自己添加一份额外的养老金还是有必要的。为了老有所依,不为钱而奔波,能过上自己想要的老年人生活,是要在年轻时候提前做好规划。虽然计划不一定赶得不上变化,所以养老投资要懂得与时俱进。
风险提示:“养老目标” 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目标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投资者须理解养老目标基金仅作为完整的退休计划的一部分,完整的退休计划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个人购买的养老投资品等。因此,该基金对于在退休期间提供充足的退休收入不做保证,且基金份额净值随市场波动。

养老投资规划#

一 投资最大目标应该是养老
在欧美市场,投资者买基金的主要目标都是养老,例如美股有 401K 与 IRA 账户为的都是鼓励大家养老投资。起初都是企业负责退休员工,那个时候企业的寿命比人长;随着企业寿命越来越短,慢慢地就变成自己给自己养老了。
望京博格目前 40 岁,计划 60 岁退休,还能继续投资 20 年。按照投资大师们 “十年十倍” 的投资能力的话,他们二十年可以盈利一百倍,现在的 100 万在他们手里面 20 年之后就能变成一个亿。望京博格要求比较低 “二十年十倍” 就行了为了达到 “二十年十倍” 我必须做到年化 12.7%,咱们在提高一点年化 15% 就望京博格的投资目标。40 岁的 100 万,就是 60 岁的 1000 万,应该够养老了吧!
我自己账户主要买基金,买基金的目标也是养老,这样心态好一点。
二 养老投资意义
大家都说美国最近二十年牛市如何。其实这个跟其养老金制度关系巨大。
中国股市缺乏长期资金,因为大家投资都为了赚短期钱的,来的时候犹如洪水猛兽,走的时候也是急速的流出。
大家想想,在美国每个月一开工资,就会有千百万人工资一部分进入 401K 与 IRA 账户,再通过这些账户投资美股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再投资美国资本市场。换句话,美国资本市场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所以才有了近二十年长期慢牛。
再看看美国标普 500 指数成分股的大股东,大多都是贝莱德、先锋领航、道富全球这样的公募基金巨头。中国社保资金也有部分进入股市,但是那也是仅仅少部分社保有节约省份的一小部分资金。
目前处于市场底部,估计大部分都是亏损。现在谈养老投资,估计大部分似乎觉得基金赚钱没戏。但是反过来想想,在牛市买基金未来赚钱的概率就更大吗?望京博格觉得聪明的投资者一定会越来越多。
三 如何理解:个人养老金税负由 7.5% 降为 3%?
最近都在刷屏:“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
但是没有相关解释,望京博格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1) 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
如果投资者通过个人养家账户购买基金、保险等其他养老产品,每年会给予一定免税额度,限额是 12000 元。

weread_image_137717764608285

那么可以节省多少税收呢?

例如,博格每年收入 10 万块钱,对于的全年所得税率是 10%,如果我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买 12000 块钱基金的话,可以减免 1200010% 的所得税,差不多就是 1200 块钱,相当于 9 折买基金了。
对于那些年收入超过 100 万的大佬而言,对于的全年所得税率是 45%,买 12000 块钱基金的话,可以减免 12000
45% 的所得税,差不多就是 5400 块钱,相当于 5.5 折买基金了。其实对于高薪的人这个吸引力还是蛮大的。
(2) 投资收益暂不征税
在美国,投资股票、投资基金的赚的钱(包含价差与分红)都需要缴税的。目前,我们炒股赚的钱、投资基金赚的钱都不缴税,股票分红如果持有不到一年需要缴税,持有一年以上也不需要缴税,基金分红也不缴税。
我们国家最近几十年的规定都是 “暂不征税”,大家以为 “暂” 就是暂时的意思,其实这个 “暂” 已经用了二三十年了。这个字的关键寓意就是现在暂时不收,不代表未来不收,这个未来是多长就不好说了。
(3) 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
美国的 401K 与 IRA 账户是税收递延,就是往账户里面存钱的时候免税,但是退休之后从账户里面提取是缴税的,年轻的时候收入高对应的税率高,老了花的少提取的少,对应的税率低,这个也算一种税收优惠政策。
问题咱们:“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 由来是啥呢?望京博格专门问了懂的人,还查了资料。
在 2018 年的时候,在上海、苏州、厦门搞了一个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就是买养老保险给免税,领取的时候还是要税收的,按规定 25% 部分免税,75% 的部分按 10% 缴纳个税,这样的话实际税负就是 7.5%。到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买基金的时候,“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博格估计提取的时候 25% 部分免税,75% 的部分按 4% 缴纳个税,这样的话实际税负就是 3%。

4 基金投资者如何规划养老投资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与此同时需要面临的就是养老规划问题,这篇文章里面我们就来聊聊基金投资者如何规划养老投资。

对于养老金而言,基本的包括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如果同时配置有储蓄型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的,那么养老时的现金流来源就会比较丰富,不过这些都属于年轻时的 “职业能力延伸问题”,读书时考个好大学,毕业后找个高薪工作,相应配套的养老保险资源就会越丰富,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聊聊养老投资规划问题。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养老投资” 有如下几个特点:

a.风险偏好变弱
这个非常好理解,年龄越大,风险偏好自然会越弱,对投资潜在风险更加看重,作为养老投资规划自然不能天天在股票里面纠缠了,投资大类应该偏向债类资产和宽基;
b.投研能力变弱
投研能力变弱也很好理解,毕竟年龄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了,可能还要帮子女带孙子、孙女,记忆力也会变差,新兴赛道可能也看不懂了,债类资产和宽基就比较合适,不需要太多的投研能力;
c.波动承受能力变弱
年龄大了自然承受不了动辄 20% 的净值波动,心脏也受不了,债类资产波动性还好,当然要选纯债基金,选了有大量可转债的债券基金同样波动很大,同时宽基的波动性对于养老投资规划来说波动性还是太大,因此资产配置里面宽基占比要小一些,纯债基金要占绝对大头;
d.更看重绝对收益和现金流
对于养老投资规划因为没有工作收入,因此日常开支都需要现金流,所以流动性问题也需要考虑,同时养老投资规划的目标是绝对收益,实实在在地每年绝对盈利对于养老投资心态更有帮助;
综合以上 4 点,我给的养老投资规划方案是:
5% 灵活存取的货币基金 + 70% 纯债基金 + 25% 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
下面将分部分来介绍具体内容:
I.5% 灵活存取的货币基金主要贡献流动性:
前面已经写了,因为没有了工作收入,因此日常开支都需要现金流,所以流动性问题也需要考虑,灵活存取的货币基金流动性非常好,随时需要花钱都可以支取,目前大部分银行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大概 2% 左右,5% 的货币基金大概贡献年化 0.1% 收益率,对于货币基金挑选一只即可,没有太多要求,只要灵活方便即可,注意货币基金不需要配置过多,一方面基本养老金可以贡献一部分现金流,另外即使短时间需要用钱,货币基金不够了,由于我们配置是纯债基金,净值回撤幅度很小,短时间需要大量用钱可以靠卖出部分纯债基金来补足,不会像股票基金那样被 “套牢”,并且纯债基金贡献的绝对收益每年可以卖出盈利部分来补足货币基金这个储蓄罐;
II.70% 纯债基金主要贡献绝对收益:
70% 的纯债基金是贡献收益的大头,可以挑选 2-3 只纯债基金分散配置,注意要选纯债的,底层资产里面不能是大量的可转债,可转债的波动性并不比股票小,比如富国信用债债券 A (F000191),近 5 年收益率 28.11%,折合年化收益率 5.08%,关键是这净值曲线非常的平稳,回撤非常小:
再比如博时信用债纯债 A (F050027),近 5 年收益率 24.71%,折合年化收益率 4.5%,净值曲线同样非常平稳,非常适合养老持有:

纯债基金大约年化收益率 4.5%-5% 左右,我们平均算 4.8%,那么 70% 纯债基金可以贡献 3.36% 的年化收益率,之所以我们配置大量的纯债基金,一方面是为了平滑整个组合的净值波动,最重要的是纯债基金可以每年贡献绝对收益来补足货币基金储蓄罐,不会出现养老时现金流不够的情况;
III.25% 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主要贡献弹性收益:
有了 5% 的货币基金补充流动性,同时每年有 70% 仓位的纯债基金贡献绝对收益来补足储蓄罐后,养老时的基本现金流开支就算解决了,那么剩下的钱需要适当地考虑增值性,但是波动性不能太大,同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进行投研,此时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可以选择 2-3 只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来分散配置,我们看下市场的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的情况,比如景顺长城沪深 300 指数增强 A (F000311),成立 8 年 355 天,收益率 159.75%,折合年化收益率 11.2%:
再比如华夏沪深 300 指数增强 A (F001015),成立 7 年 251 天,收益率 73.08%,折合年化收益率 7.4%:

由于目前沪深 300 指数整体位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所以收益率略微偏低了一些,分散到 2-3 只优秀的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大概率可以获得年化 10% 左右的收益率,25% 仓位的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可以贡献 2.5% 的年化收益率,只是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不像纯债基金那样可以比较稳定地每年贡献绝对收益,需要耐心长期持有,所以在组合中仅配置 25% 的仓位;
那么组合 “5% 灵活存取的货币基金 + 70% 纯债基金 + 25% 沪深 300 指数增强基金”,组合预期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 6% 左右,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收益率,重要的是解决了流动性和绝对收益后还可以保持一个相对不错的预期收益率,同时组合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打理和投研,非常适合养老投资规划,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养老投资规划方案。

5 浅谈个人养老金新政与目标养老基金#

一 当前中国养老金情况:
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三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家独大,2021 年占比高达 58.0%。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以央企、国企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为主,覆盖面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起步较晚,但潜在空间巨大。2022 年 4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正式落地。
第一支柱:截至 2021 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积结存 6.40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0.2%。资产配置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注重安全与收益并行。从资产结构看,持有至到期投资与交易类金融资产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投资方向,2021 年二者合计占比达到 91.5%;同时银行存款占比显著上升,由 2017 年的 0.9% 上升至 2021 年的 2.8%,体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与收益性兼顾的投资特点。
[插图]
第二支柱:截至 2021 年,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规模总量达到 4.5 万亿,其中企业年金 2.64 万亿,职业年金 1.86 万亿。2020 年 12 月,人社部印发《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将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调十个点至 40%。截至 2022H1,固定收益类资产金额 3293.2 亿元,占比 12.2%;含权益类资产金额 23773.9 亿元,占比 87.8%。
第三支柱:截至 2022 年 8 月,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可投资金融品种的规模总量约 1900 亿元。
二、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品种:
据《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
主要有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与特定养老储蓄四大类。
四大类产品的主要区别:

weread_image_137934104571297

三、《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对于 “12000 元税前扣除” 和 “税负降低” 的解读:
2022 年 9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保障水平。具体税收优惠与此前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对缴费者按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其中,7.5% 对应此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适用税率 10% 并给予 25% 额外减免,3% 对应当前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3.6 万元以下适用税率。该决定是继 2022 年 4 月 2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2022 年 6 月 24 日证监会就《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2022 年 7 月 29 日银保监会及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后,进一步落实、明确个人养老金落地细则的指导性意见。
1、对缴费者按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就是说购买了个人养老金的支出可以每月 1000 元的税前扣除,这一项投资可以跟赡养老人、养育孩子等一样进行税前扣除,从而享受税收优惠。
个人养老金账户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不同收入人群的节税效果:

weread_image_137982120623070

weread_image_138001868663378
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适用 3% 个人所得税率时,对于不同收入群体,节税效果(节税金额/节税前税后收入)最高为 0.60%,税收优惠吸引力相对有限。
若允许将个人养老金缴纳额予以税前抵扣,预计能够抵扣个税 360-5400 元/年;2)综合考虑免征额(5000 元)、“五险一金” 和 7 项专项扣除等,预计税前抵扣方案对月收入 1 万元以上的人群才具备吸引力。
2、“税负降低” 的解读:每年 12000 元的限额税前扣除,暂不对投资收益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 7.5% 降为 3%。其中,7.5% 对应此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适用税率 10% 并给予 25% 额外减免,3% 对应当前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3.6 万元以下适用税率。这些相比政策明确前都是实实在在的税负降低。(也就是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适用 3% 个人所得税率比目前税优养老险的 7.5% 的税率明显降低)
3、以定期缴纳 35 年,7% 的复合投资收益率为例,在 1.2 万亿抵扣上限的背景下,月收入工资从 5000-100000 元的纳税人,都可以获得额外的税收优惠,累计少纳税金额从 2.4 万 - 8 万不等。

四、《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的意义:
1、能够帮助居民建立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并建立独立的养老财务及心理账户,有助于提升居民养老保障充足程度及获得感。
2、推动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有券商测算,结合国家统计局及相关数据,估算全国月收入超过 1 万元的人口~2500 万人,假定养老金账户平均年化收益率~4.0%,在中性情形下,假设月收入过万人群 50% 均按照 1.2 万元缴纳(后续覆盖率逐年提升 1%),则预计个人养老金账户年增量~1500 亿元,5/10 年后个人养老金累计资金规模可分别达到 10054 亿元、30616 亿元;(对比截至 2022 年 8 月,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可投资金融品种的规模总量约 1900 亿元。增幅是 5 到 15 倍)

五、什么是养老目标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一种创新型的公募基金,它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
根据证监会的指引,养老目标基金应采用基金中基金 (FOF) 形式或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形式运作。投资策略主要包括目标日期及目标风险策略。养老目标基金封闭期或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应不短于 1 年。封闭期不短于 1 年、3 年或 5 年的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商品基金等品种的比例合计不超过 30%、60%、80%。养老目标基金已被定义为下行风险可控的长期投资工具。
又可以分为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
目标日期基金,又被称为生活周期基金,以产品中设定的退休日期为基础,按照事先约定的,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基金通过不断地对组合进行再平衡,使其减少对资产成长性的侧重,而逐渐增加对收益的比重。该产品旨在提供完整周期的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可作为投资者的核心组合。望投资者可在退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类似于定投的方式把资产投资于与其目标退休日期相匹配的目标日期基金,直到退休才一次性或分期提取投资本金和收益。
目标风险基金,又被称为生活方式基金,以产品中设定的风险水平为基础,通过静态资产配置将风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在设定风险的基础上,如 “保守”、“平衡” 或 “激进” 等,进行收益最大化,通过优化计算,得出组合最优的配置比例。风险水平越低的基金,现金类和固定收益类的配置比例越高,股票的配置比例越低。与目标日期基金不同的是,参与目标风险基金的投资者自己控制风险水平,不依靠于基金管理人,所以需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主动调整。与目标风险基金持有期限可长达几十年相比,目标风险基金的持有期一般为几年。
六、《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发布对于养老目标基金的意义:
在几种个人养老金投资品种中,公募基金优势在于权益资产的管理能力,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公募有望受益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以养老目标基金为抓手攫取更大份额。
《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将为公募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资金,利好产品端长期投资能力优秀的头部机构,利好养老目标基金的长期发展。
七、养老目标基金的选择:
1、要选择符合政策要求的。《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基金产品(以下简称个人养老金基金)应当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特征,并符合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包括:(一)最近 4 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 5000 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二)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
政策主要规定了最近 4 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 5000 万元,还要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
目前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为 178 只(目标日期型 FOF + 名称中含有 “养老” 的目标风险型 FOF,仅计算初始基金),最新一期规模总和已超 1000 亿元,其中目标日期型 FOF 共 79 只,目标风险型 FOF 共 99 只。其中符合条件的基金共 86 只,其中目标日期型 FOF 共 39 只,目标风险型 FOF 共 47 只。截至目前,符合目标的养老基金成立以来年化回报中位数约为 5.8%。

2、长期业绩要出色。
下面是几个业绩较好的养老目标基金:

weread_image_138091353359384

近 3 年夏普比率有 3 只高于主动股基指数,近 2 年最大回撤全部低于主动股基,近 3 年业绩全部为正,大幅跑赢沪深 300 指数,但低于主动股基,主要是持有相当比例的债券基金,降低了回撤,也降低了收益,其中 007188 和 006307 业绩接近主动股基,近 3 年夏普比率和近 2 年最大回撤都优于主动股基。
3、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
4、管理的机构主动投资能力要强。可以参考基金研究机构的主动投资能力榜单里面近 10、20 年主动投资能力靠前的机构。

八 个人养老金发展需要的条件(对比美国):

weread_image_138148718446156
个人养老金发展需要范围广、额度高的税收优惠,灵活的账户转换、默认投资选择机制、丰富的投资标的选择、良好的投资回报等,这些更多的政策鼓励,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进。

6 普通人有必要参与个人养老金吗?#

今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11 月 4 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又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稳步推进,相信过不了多久,很多球友们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个人养老金买还是不买?
在我看来个人养老金有三个关键词,这便是我的答案。
关键字一:改革红利。
在个人养老金推出以前,大多数的打工族熟知与缴纳的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这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由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工资总额的 20% 和 8% 的比例,分别存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待到退休之日,根据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计算发放每月的养老金。所以这份养老金现在并不确定你以后能拿多少,只是相对的说,你自己交得越多,交得越长,到时候拿的就越多,至于多多少,并不确定。
在这个背景下,我想到了两点:
1、大家都能拿到的只是社会给予你的基本保障,无法保障你的额外需求。
2、在 90 年代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初期,有一些人及时参与,当时还有一次性缴纳多年的,在这几年陆续退休,养老金逐年上调中,享受一波红利,凡是当年缴纳的都说好。
从这个层面说,现在推的个人养老金同样是国家层面养老制度的重大改革,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及早参与或能更好的享受改革红利。
关键字二:税费优惠。
相较改革红利,下面说的可能于个人更加现实一点。普通人买个人养老金到底有多少优惠?
首先明确的是你现在交的钱都是你个人的,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取(出国或出境定居),也可以被继承,这笔钱单独属于你。其次是这笔钱是用来投资的,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风险有所多少,收益有多少看你个人的选择。相较你自行投资相应的品种,个人养老金有以下税费优惠:
最大的优惠:可以抵扣个税。与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房贷利息一样,个人养老金也可以抵个税,每年不超过缴费上限 12000 元的部分,在个人所得税前办理扣除。对于多数人来说,年度收入大概在 10 万到 30 万之间,按照最低 3% 的税率,大概能少交 360 元的税,按照 10% 的税率,可以少交 1200 的税…… 当然工资越高,抵扣的就越合算。为什么会限定最多一年 12000,也是为了避免高收入多缴,更加拉开贫富差距。所以换句话说,个人养老金,高收入人群必买品种。
限时的优惠: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般个人投资收益的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就算按照当前社保基金每年 8% 的收益,个人所得税每年也需交纳 192 元。这是限时优惠,越早参与,越早享受。
就税费优惠上来说,大多数得到的收益大概在 550-1400 之间,相当于国家让利了 5%-11%。收入越高,越合算。
关键字三:个性选择。
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最大的不同,我觉得就是突出了个性选择。
并不强制,可买可不买。
并不限制缴费金额与缴费次数。不超过 12000 元,更多的是保护我们普通人。可以根据个人收入,选择合适的缴费金额。也避免了一次性支出 12000 带来过大的压力,可以每月支出个 1000,强制储蓄。
并不限制投资品种。当下投资的品种非常多样,当然承担的风险也不同。求稳健的就是储蓄存款或者商业养老保险,求收益的,不妨考虑下公墓基金,当下 3000 点的股市,是不是在等一波公募基金。
这种选择的多样性,更是体现了公平性。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但是个性选择,让相对公平惠及大多数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年 1 万 2,每月 1000 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国家背书,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最起码高于大多数水准。所以我决定每年顶格申购。

7 个人养老金十问十答#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是由 4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
之前关于个人养老金也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意见,这次的实施办法主要在参与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管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1 什么是个人养老金?
我们提到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我们常说的 “社保”,政府主导并管理,具有强制性。目前这一支柱占绝对比例。企业年金,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状况自愿建立的。你看这个支柱,主要取决于企业,也不是强制的。最后个人养老金,个人自愿参与,因为这个钱都是自己拿的。目前社保占比较大,年金也有占比,但不大,个人养老基本没有。既然是三大支柱,那么发展个人养老金这一支柱也是理所当然。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多个层次、多个渠道养老的一种方式或者选择。
2 如何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
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个人承担。也就是说这个钱,都是你自己缴,回头积累下多少,就是多少。一个需要开通两个账户 —— 个人养老金账户(统一的信息平台开设)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第一个账户就是记录你身份信息的账户,也是你将来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或者说基础。
第二个账户,是你投资的账户。由参加人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指定账户或开立账户,也可以通过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
这个账户吧,到时候各家符合条件的金融销售机构都会去 “抢人”,但客观考虑呢,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以商业银行作为首选。
3 个人养老金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是什么?
每年最多缴 12000 元,当然后期这个限额可能会调整。投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时不会征个人所得税,但是取出的时候要征收 3% 的个人所得税。如果你的个税都是 3%,其实没啥区别。如果你的个税 10% 或 20%,那还是有影响的。
4 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有哪些?
养老金这个事,涉及的部门不少,比如税收、保障等部门,还有就是资管部门,也就是个人养老金哪些资管机构能管理。这里提到了四类产品: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储蓄存款,公募基金由证监会监管,银行理财、存款、保险是由银保监会监管。涉及到的资管机构:公募管理人、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保险等。
5 个人养老投资产品手续费有哪些优势?
我们看公募基金里的相关规定,“个人养老金基金的单设份额类别不得收取销售服务费,可以豁免申购限制和申购费等销售费用(法定应当收取并计入基金资产的费用除外),可以对管理费和托管费实施一定的费率优惠。”
不收销售服务费,可以免服务费;管理费和托管费优惠。
在银行理财那边,是比较明确,不收认/申购费的。
6 哪些基金能入选个人养老产品?
(一)最近 4 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 5000 万元或者上一季度末规模不低于 2 亿元的养老目标基金;
(二)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运作合规稳健且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是首选,当然其他类型的基金也在范围内,这个名单由证监会每季度发布。相当于这么背景硬的帮你选基金,这个名单确实比较让人好奇。
7 哪些销售机构能卖这些基金?
核心的一条,“经营状况良好,财务指标稳健,具备较强的公募基金销售能力;最近 4 个季度末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保有规模不低于 200 亿元,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规模不低于 50 亿元。”
按照这个要求,就说下 “200 亿” 三方销售机构有哪些吧:蚂蚁、天天、腾安、基煜、盈米、汇成、同花顺、京东。当然里面也有可能个人投资者低于 50 亿的机构。
8 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方式有哪些?
达到以下任一条件的,即可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
(一)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
(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三)出国(境)定居;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参加人身故的,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的资产可以继承。
9 长量资金会给股市带来什么影响?
据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中测算,我国 2021 年缴纳个税的人数为 7000 多万,根据个人养老金账户一年 12000 元的缴纳上限额度,若顶额计算,将带来每年 8400 亿的增量资金,若按平均每人 75% 的投资比例假设,也将带来一年 6300 亿的增量资金。
首先要看大家的参与程度,其次啊,个人养老金的产品设计上,基本是以稳健保值的大类,比如存款、现金或债券等底层。涉及到权益资产,占比应该有限。对股市吧,个人觉得影响也有限。

10 我会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吗?
先想一个问题,靠什么养老。有人说,有钱就行,那你保障可能就是现金;有人觉得养孩子防老,那么可能你的保障就是孩子的教育金;当然人进入老年的疾病等,也可以通过保险避免。
那么,个人养老金,其实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存一笔钱。当然,这个账户里的资产可继承,也可能是给后代留一笔钱。
出于资产配置的角度,保障类的资产,你可以理解为现金、保险、教育金、个人养老产品等等,是需要一定比例配置的。要是以追求资产更高速的增长,那还是要选取风险更高的产品。

8 怎样做养老规划 —— 新手教程#

致梳理出以下流程,供各位球友参考。整个规划分为五部分:

weread_image_138422360516942
1 思考人生规划
结合整体人生规划,确定其中的财务部分。比如:
(1) 打算什么时间退休:65 岁还是 45 岁?
(2) 现金流的跨期配置。
开源的角度,规划人力资本。是从事 “稳中求进”、“越老越吃香” 的工作,还是从事高收入、吃青春饭的工作。前者现金流的久期更长,近期收入低远期收入高。后者反之。这里的工作是广义的,也包括创业。
节流的角度,规划消费。是优先当前消费,改善生活质量,还是适度节俭,提升储蓄率和财富积累速度。
(3) 特殊安排。比如,需要留多少钱给家人等等。
2 明确理财目标
这一步,我们需要把人生规划转化成可行的理财目标。
(1) 首先根据职业规划和消费水平,粗略估计出未来人生可能的收入和支出现金流。显然,预测不可能精确,但可以在后续几步设计 “意外准备金” 来弥补。
举个简单例子:
一线城市土著 A 先生,25 岁参加工作,打算 45 岁退休。工作期间扣除消费,每年结余 70000 元,退休第一年每年消费 10 万元(当前消费水平 8 万元 + 意外准备金 2 万),不留遗产。为简化计算,数据均为扣除 CPI 后的数值。
根据预期寿命,估计退休后生存时间。为了避免 “人活着钱没了” 的尴尬,男性按预期寿命 80 岁粗略估计,女性按 85 岁估计。
(2) 计算目标收益率。这一步可使用 Excel 软件或金融计算器完成。
还是上面的例子,在 Excel 中,在 A 列输入上述现金流,每个数字 7 代表 1 年的现金流,共 20 行(工作 20 年,每年收入 7 万),下面是 35 行 - 10(45 岁退休,活到 80 岁共 35 年,每年支出 10 万)。

另找一空白单元格,如 B1,输入公式:
=IRR(A1)
A1 到 A55 是刚才输入的 55 条现金流数据对应的区域。按回车后,显示出结果:4% 或 3.54%。
这个结果的含义:扣除通胀后,每年投资收益率达到 3.54%,财务目标可实现。
接着估计实际需要达到的收益率,在 3.54% 基础上,加上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可以按 4-5% 估计。结论:未来收益率达到 8-8.5% 时,这个退休计划是可实现的。
(3) 确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现在是熊市,不少朋友 “跌麻了”,说明投资组合风险水平超出了个人承受能力,可能会导致焦虑,甚至恐慌割肉在底部造成永久损失。
每个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不一样,如果经过几轮牛熊,可以大致回忆下自己产生严重焦虑、胡乱割肉时,投资组合的回撤幅度是多少。比如 Polly 本人,能承受的回撤大约是 15%。
新人容易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原则上,新人能承受的回撤在 10% 以内。随着投资经验增加,可以按自身情况重新设定风险目标。
(4) 投资期限和流动性。明确资金可以有多长时间锁定投资。一般养老储蓄对流动性的需求较低,紧急需求应通过保险、备用金等方式解决。

3 确定资产配置
将上面一步中确定的目标收益、风险和期限、流动性约束,转化成资产配置方案,确定每类资产投多少比例。这里给新人提供一个快速上手参考。
使用 2016 年 10 月以来的历史数据,选择嘉实研究阿尔法(接近偏股基金指数)作为股票基金代表,易方达中债新综指作为债券基金代表。假设只投资股票和债券基金,持有期限 1 年,计算不同股基持有比例和平均收益、最大回撤如下

weread_image_138518271479332
根据前面的例子,A 先生的目标收益率是 8%,风险承受能力是 “最大回撤 15%”。
使用上面的图,40% 的股基仓位对应 8.1% 的收益率、-10.9% 的最大回撤。50% 的股基仓位对应 9.0% 的收益率和 - 14% 的最大回撤。40%-50% 的股基仓位是合理的。
如果收益目标和风险目标矛盾,比如有人目标收益 20%,能承受的回撤只有 10%,很难用公募基金实现上述目标。那么需要重新做上一步,调整个人财务计划,把目标收益率降低到合理范围。
另外,投资期限和流动性需求也影响资产配置。3 年以上闲钱才投股票基金,1 年以上闲钱才考虑债券基金。
以上确定了长期股债配置比例,就是 “战略资产配置”。高手还可以做战术资产配置,可以根据策略研究、股债性价、估值指标等,适当调整股债比例,有可能取得超额收益或降低风险。比如上证 3000 点附近可以超配股票基金。另外,资产配置可加入国际股票 (QDII)、黄金等资产,进一步改善风险收益比。
4 构建投资组合
目前国家制定的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纳入了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以基金为例,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1) 挑选优秀基金。对新手比较友好的方式,是参考权威榜单,如晨星奖获奖基金。根据球友们的回测,买入晨星奖基金未来收益可能优于平均水平。下图是 2022 年晨星奖提名基金。
另外,天天基金评分也可作为参考。
对于熟练玩家,可以根据报告、持仓等信息挖掘黑马基金经理;或者用量化模型筛选基金;根据宏观、策略研究做轮动。博取超额收益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不建议大多数散户参与。交给 FOF、投顾也是一种办法。
(2)“摊大饼” 策略,即低仓位买入大量主动基金,追求主动基金平均收益;或者买入宽基指数基金,追求市场平均收益。买入持仓分散、和偏股基金指数相关度高的单一基金,如嘉实研究阿尔法、兴全优选进取 FOF,也可归为该策略。摊大饼策略不参与博弈,享受平均水平的收益,也消除了跑输平均的风险,是一种大智慧。
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按照资产配置中确定的比例,购买相应类别的基金。
回到前面的例子,按照股票基金 40-50%,债券基金 50-60% 来配置。考虑当前股市处于低位,股基可按上限配置 50%。
如果用 “摊大饼” 策略,可以买入 $ 嘉实研究阿尔法股票 (F000082)$50%,$ 易方达中债新综合债券指数 A (F161119)$50%。前者和偏股基金指数相关度高,代替一篮子股基,后者是债券宽基指数基金。
5 做好投后管理
在建好养老基金组合以后,不必过于关注短期涨跌。需要做的主要有三点:
1 定期评估自己的人生规划、理财目标是否有变化。例如,如果薪酬显著提高,可以试着增加投入,缩短养老积累目标完成的时间。如果随着投资经验提升,风险承受能力改善,可以适度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在理财目标调整后,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应随之调整。
这一步需要警惕,避免根据短期市场涨跌频繁调整理财目标,牛市提升风险偏好、熊市降低风险偏好是大忌,千万小心。
2 再平衡投资组合。随着市场涨跌,每支基金的占比会发生变化。如有新进资金,尽可能把基金的比例恢复到原有水平。举个例子,近期熊市会导致股票基金占比大幅下降,新投入资金主要用于申购股票基金,恢复组合原有比例。
如果按晨星奖、天天评分、多因子量化模型选基金,需要按预先计划定期调整,一般按年度调整。绝对不要按短期业绩频繁操作,短期高收益是未来收益的反向预测指标。
3 监控组合风险和业绩。如果组合长期(如 2 年)业绩不佳,或最大回撤超预期、心理压力严重,应重新反思理财目标、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是否合理,修订投资计划。
以上五步,是 Polly 的一点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weread_image_138634938201878

风险提示:上述文章所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买入风险自负。更多优质内容可以

在评估代际抚养压力时,抚养比指标非常重要,它基于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得出每个老年人由多少年轻人供养。

精确地说,老人抚养比(赡养率)= 老龄人口/劳动力人口

IMG_20250122_104859

IMG_20250122_105719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 90 后女生,是如何规划四笔钱的?分开管理不同类型的资金,就像是给这笔钱打上了专属标签一样,我们会对这笔投资有更正确的期待。

分开管理不同类型的资金,就像是给这笔钱打上了专属标签一样,我们会对这笔投资有更正确的期待。

今天和大家分享 90 后女生 @同路人本意的四笔钱规划和账户分类,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本意有两大财务账户,分别是备用金账户和养老小金库。

其中,备用金账户本意做了细致划分:

1)生活备用金账户

非必要不动用,目前放在货币基金里。

2)安全感账户

不是为了躺平做准备,而是为风险留足够的缓冲和调整空间,当意外风险来临时,不影响家庭保障支出。目前放在了货币基金里,后续会增加一些稳健投资。

3)爸妈备用金

作为独生女,为父母再单独存一笔钱。目前放在了稳健理财里。

长期投资中,本意只有一个「养老小金库」,包括自己和父母的养老。当然,还有一些之前买的乱七八糟的需要慢慢出来...

关于养老,她制定了详细计划,分为进攻和防守。

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和固定收益的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购买长期权益类资产作为进攻策略,为品质养老生活打好基础。

本意的计划是,先把前三个备用金账户填满,然后加大「养老目标」的投入。

  • 以上仅为分享,用同路人的故事帮助同路人,不构成投资建议。

  • 如果你也想分享你的四笔钱分类,欢迎点击问卷投稿。

  • 通过筛选的伙伴,工作人员将添加您为好友。因人力有限,未通过筛选的朋友,恕不一一回复。

img_1737513744598

img_1737513777465

放心,已考虑到了投资收益部分的 3% 个税。

参加养老金:本金 *(1 + 投资收益率)(1-3%)
不参加养老金:本金
(1 - 个税税率)*(1 + 投资收益率)

所以,其实是个税的边际税率决定了节税多少,节税的代价是存进去的钱失去了流动性。因为我们要算的是节税的年化收益,所以当然和年龄有关。

好的,您提到的例子是在计算养老金投资和不投资养老金情况下的税后收益。我们可以根据您的公式进行计算。

假设本金为 100,000 元,投资收益率为 5%,个税税率为 20%,我们来比较这两种情况。

1. 参加养老金:#

公式:
本金 * (1 + 投资收益率) * (1 - 3%)

带入数值:
100,000 * (1 + 0.05) * (1 - 0.03) = 100,000 * 1.05 * 0.97 = 101,850

IMG_20250127_101906

IMG_20250127_101954

2. 不参加养老金:#

公式:
本金 * (1 - 个税税率) * (1 + 投资收益率)

带入数值:
100,000 * (1 - 0.20) * (1 + 0.05) = 100,000 * 0.80 * 1.05 = 84,000

结果对比:#

  • 参加养老金的税后收益:101,850 元
  • 不参加养老金的税后收益:84,000 元

从这个例子来看,参加养老金的投资方式带来的税后收益更高。

家庭财富统计表#

IMG_20250124_112704

我们一生经营的两家公司:人力资本和金融资

IMG_20250124_112826

「透视未来的负债」
未来的现金流能不能 cover 你未来的负债(对家庭的财务责任)。
借这张图作为和父母沟通的一个抓手,警惕诈骗,守住财富,同时找到真的要省的部分。

「家庭资产记账」
资产类目: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理财、应收款、负债。
生成资产全景图,数据可视化带来更强的冲击,搞清楚自己的真实资产状况。
负债率高低会影响个人生活状态。
07:58 该功能出的时候就知道了,知道它很好很实用,但还没填,也是缺一个机缘吧。同时想着年度整理即可,计划在年底之前搞定。还有一个原因是账户比较集中没有负债,每月有对金融资产做一个记录,只是少了房子的占比,大致清楚。但这张图还是让人很动心,本月的月度记录就用它了。

「🏠房产」
房产是家庭财富的压舱石,占大头是正常的。
2019 年央行调查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情况,房产占家庭财富的 50% 以上。
「负债率」
问自己:你现在月供压力大不大?未来现金流能不能 cover 月供?未来 60 个月(5 年)现金流是不是稳定的?
提前还贷选择减少月供,而不是缩短还款年限。因为月供金额是最真实的压力。

「👑 黄金」
现在买黄金胜率未可知,但赔率肯定不高,预期收益率不会很高。上车可以,但请一定记得下车,不要太上头。
现在黄金创了金价的历史新高。
清仓也是需要心力的。

「👛 现金流」
为日常必要生活开支、月供(12~36 个月)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
中短期资金留足生活必要开支,对长期投资是一个保护。不会因为额外支出而被迫亏损卖基金。尽量规避掉极端情况。越长期的假设变量越多。

「🛡️保险」
「消费型保险 - 支出」
四大险种: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定期寿险。
保险短期看买的是心理附加值(踏实)、情绪。长期看买的是使用价值。
「储蓄险 - 长期投资」
比如增额寿、年金险。是在给未来的自己送钱,算固定资产

「激素水平」
周期机器中关键的一个齿轮是大家的预期和情绪,激素水平无形之中会调整预期。
如果金融资产 / 权益类资产占比高,穿越周期就是你的常态。

「全资产收益率」
桑基图整体每年回报率,不只是股票基金的涨跌。
某些时刻的关键决策,会影响家庭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总收益率。第一步是比重,权益类资产加多少、房子该怎么处置。
预期全资产收益率年化 5%?

现在房地产占比高、股票占比低,现在股票的涨幅覆盖房地产的跌幅,最终达到 5% 的收益率,是有点难的吧。

「经营两家公司:人力资本、金融资产」
任何一个人都在同时经营两家公司。
第一家公司,经营自己的人力成本。营收是工资、成本是支出(不得不花)、费用是其他乱七八糟的钱(可花可不花)、净利润率是结余率。一个例子:吃顿好的是费用、吃食堂是成本。
第二家公司,经营自己的金融资产(家庭财富报表)。靠资产负债表赚钱、有明显的周期感。因为持有的是房子和股票,它们都有各自的周期。
攒下来的钱最重要,因为它是你另一家公司一切的来源。

「透视未来的负债」
未来的现金流能不能 cover 你未来的负债(对家庭的财务责任)。
借这张图作为和父母沟通的一个抓手,警惕诈骗,守住财富,同时找到真的要省的部分。

「🧮家庭财务报表 - 总结」
财富的前期需要规模,财富的后期需要时间。
两个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
经营 “人力资本” 公司时,净利润率 / 储蓄率是最重要的,多攒多拼。
经营 “金融资产” 公司时,求稳不犯错、全资产收益率增长稳定,最需要时间。
也许真正创造财富的时候,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总结:不管它长什么样,先别攻击自己,先看自己在哪个大类资产上做了暴露。重点是怎么改,不要为过去懊悔。
无论家庭资产在哪个大类资产上做了过多暴露,经历周期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个别时间决定了大部分收益。
不用寻求最优解,找到让自己舒服、可实践、符合风险以及现阶段生活方式的家庭财富管理方案。
接受自己的的样子,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作出改变。

不用寻求最优解,找到让自己舒服、可实践、符合风险以及现阶段生活方式的家庭财富管理方案。
接受自己的的样子,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作出改变。

一、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什么?

在金融监管总局的官方通知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指的是资金长期锁定用于养老保障目的,被保险人领取养老金年龄应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年满 60 周岁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光看定义可能还是稀里糊涂,没关系,掌握以下这几点关键要素后,能先有个大致概念👇

1. 它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目的是用于养老保障;

2.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相关业务;

3. 该类产品有专门的命名格式:保险公司名称 + 说明性文字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4. 它的产品设计也有要求,比如得是账户式管理、缴费也得灵活、采取保证加浮动的收益模式、需提供一个以上的投资组合、提供定期、终身等多种养老金领取方式,同时保司需制定养老年金领取转换表等。

这些后面也会详说。

5. 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我们现在交保费,进入到我们选择的账户里,等到约定的年龄,再从账户里面领钱,根据它的转化表,分至少十年或者选择终身领取账户里面的钱,选择的领取周期不同,每年领取的金额也不同。

二、起源与发展#

image
总结几个要点:

1. 它的使用目标和场景都非常明确 —— 专属养老险、要到法定退休年龄或 60 岁才能领取。

2. 还有没有人记得早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就被提出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image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 / 职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就是三大支柱中第三根儿,它对应的是「社保养老金」和「企业 / 职业年金」。

虽说是政策指导的产品,但还是需要个人自费购买的,是个人为养老做准备的部分。

  1. 不过它的设计模式与其他的传统型商业年金是有区别的,可以直接理解为商业养老金中的一种特殊的「新兴」产品。

  2. 这类产品更多透露的是一种信号,买不买是其次,但要能看出它的政策导向:养老不能单单指望政策福利,要靠自己。

图片

与【个人养老金】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事是:个人养老金不是产品,它是一项制度!
个人养老金常见问题答疑

Q1. 个人养老金到底是什么?

直白点说就是开通个账户,每年最多放 1.2 万,这钱用来买由国家筛选过的各种产品,但不能提前取,得退休的时候才能拿出来。

image
可以理解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有两大版本,一个是普通版,一个是个人养老金版。

注:有些产品同时拥有两个版本,有些产品可能只有其中一个版本。

个养版的产品可以享受税延政策,但每年的投保额度也有上限,不能超过 1.2W;普通版的没有税收优惠,不过额度也没有限制。

同时领取时间上也会有差异,普通版的则可以选择 60 岁领取,至于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规定则是必须要到法定退休年龄,而延迟退休这件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了。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基本形态

1. 缴费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与传统保险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保费交纳方式。

它不仅可以趸交或期交,也可以选择灵活交,什么意思呢?就是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比如我今年投保,明年没有钱交保费就不交了,后年又有闲钱了,于是又交一笔……(也就是追加)

不过像这种「不定时也可以不定量的缴费」是需要辩证看待的,正面看是灵活没压力,但反过来也就是没有纪律性。

对于想攒一笔养老钱,但闲钱不多,或收入不稳定,担心断缴风险的朋友而言,这种缴费方式刚好可以应对这种顾虑。

但对于不够自律,对自己「不太能狠下心」的朋友(比如我),这种缴费方式可能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不过如果不把它作为主要的养老年金来源的话,交多交少也都无所谓啦。

2. 产品形态详解

① 它的产品设计分为积累期和领取期: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日子就是领取期,在这之前,都是积累期,简单理解就是,保费积累增值的日子。

② 积累期采取保证加浮动的收益模式,这是一种和万能账户很类似的账户式管理模式:实际结算利率不确定,但最少也能获得保底利率。

③ 和万能账户不同的是,它有两个投资账户:稳健型账户和进取型账户,我可以 all in 其中一个账户,也可以把保费分到两个账户中,分配比例可以自己设定,同时,积累期内还可以转换账户类型。

④无论稳健型还是进取型的账户,都涉及三种利率:最低保证利率、演示利率和结算利率。

⑤进入稳健型账户的资金大部分投到固收类资产里,进取型账户的资金则会更多地参与权益类市场,所以稳健型的最低保证利率>进取型的最低保证利率,但进取型的实际结算利率却不一定就绝对比稳健型的高。

PS:我们找了 5 款产品最近两年的实际结算利率,大家可以参考下👇

image
⑥账户式管理的产品一般都会有初始费用之类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也不例外:按 1%、2% 收取都是比较常见的,具体得看具体产品的规定,当然,也有不收取的。

⑦它的领取也和传统年金不一样,就是投保时候咱们也不知道未来能领取多少。

因为结算利率不确定,再加上在灵活缴费的设置下,我们一共交多少保费进去也是未知的,所以领取前的个人账户价值都是不那么确定的,因此它会有个【养老年金领取转换表】。

⑧ 随便找了一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转换表用来举例哈👇

image
比如小美 60 岁时开始领取,她的账户价值是 30W 元,她选择的是终身领取,那么每年可领取 515.8*30=15474 元。

⑨转化表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在售的一些产品,是领取时锁定当期转换表,也有一些产品是投保时就锁定的,或者让我们自己选在什么时候锁定。

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如果是领取时才确定转化表,这么长的周期里,生命表和预定利率很大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如果人均寿命更长了,那么相同账户价值下,我们领取的金额是不是也更少了?

⑩如果在积累期退保,可能是有损失的,按规定:

前 5 年:退保现价不高于累计已交保费;

6-10 年:退保现价不高于累交保费和 75% 账户累计收益之和;

10 年后:退保现价不高于累交保费和 90% 账户累计收益之和。

领取期就不允许退保了,也没有现金价值,一般只有特殊情况才能特殊申请:1-3 级伤残或重疾患者。

适合人群

首先,大前提肯定是想做养老规划的人群,因为这类产品是【专属养老】险,领取时间的限制几乎把用途给锁死了。

有此意愿的朋友,其实都是合适的,只是要看你把它作为你养老体系中的哪个部分了,这个会决定你在这里的投入。

然后,在想做养老金规划的大前提下,有以下特质 / 需求的朋友可能会和专属商业保险格外匹配👇

养老储蓄想参与市场获得更多收益,但不接受本金损失

收入不稳定,无法保证长期规律缴费

讲到这,我猜会有人想问,哪里可以买这些产品呀?

这里要看你是想买个人养老金版还是普通版啦,个养版的话,在开户银行的 app 上就能买,只是每家银行对接的产品不一样,不一定能买到自己心仪的那款。

普通版的话,在对应保司的官网或者官微就能投保,这里顺便分享下产品的查询方式👇

image
金管总局官网上搜索关键词
image
银保信官网查询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

另外可能还会有人想问,那和传统的商业养老金之间该怎么选?

这二者其实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像我之前买过传统的商业养老金,但也不妨碍我觉得这类产品很好,有预算时,也会考虑加点专属商业养老金,一个确定规律、一个灵活有收益空间,共同为我的养老规划「效力」。

但如果我们现在的资金确实有效,没办法同时拥有,只能一先一后买,而且这个先后的时间跨度可能比较大,是按年计算的,那么就看你个人的偏好与权衡了。

比如此时此刻的我,如果让我选,我可能会先考虑固定领取的,传统型商业年金,一是这种纪律性强的,且领取金额确定的产品会更让我有安全感,二是因为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反正结算利率也是随市场波动的,那不如在预定利率再次变动前,先把这种确定收益的「锁」住喽图片

以上就是全部的内容啦,能看到这的朋友也不容易,给你们鼓掌!

个人养老金常见问题答疑

Q1. 个人养老金到底是什么?

直白点说就是开通个账户,每年最多放 1.2 万,这钱用来买由国家筛选过的各种产品,但不能提前取,得退休的时候才能拿出来。

image
Q2. 经济不景气,理财万一亏了怎么办?

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顾虑,我也非常理解这种心情,毕竟前段时间 R2 理财产品暴跌,大家对银行理财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但个人养老金并不是买理财产品啊,它可以自由选择,咱可以选择绝对「保本」的产品嘛。

先看个人养老金到底买的是什么哈👇

目前有四类产品可供选择,分别是:

储蓄存款

公募基金

银行理财

商业养老保险

其中,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风险相对高些,不保证刚兑,收益也是浮动的,长期收益可能更高,不过波动也更大,要看个人是否能够接受风险。

如果不能接受本金亏损,可以选择存款或者保险产品,50 万以内的存款和养老年金是不存在亏损问题的。

Q3. 储蓄存款和养老保险之间怎么选?

咱们之前有分析过特定养老储蓄,这个政策目前也已经正式实施了,5 年期的最高利率是 4%,确实像通知上说的那样,比大型银行 5 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要高。

不过等到期后,这个利率可能会调整,如果你的退休时间>5 年的话,商业养老保险比储蓄存款类型的产品更适合你。

毕竟个人养老金要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才可以领取,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养老托底,稳定的长期利率更重要。

Q4. 只能等退休才能取吗?

目前有四种情况可以取: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出国 / 境定居
国家规定的其它情形

简而言之就是除非残了或者出去定居了,不然都是等退休后才能领取。

我看不少人吐槽它的封闭期太长,支取不灵活。但是,朋友们,看它的名字叫什么?人家叫【个人养老金】,多么提纲挈领的描述啊,养老金可不得就在退休后领嘛图片

账户里的钱本身就是用作养老用途的,释放时间肯定不能太早,不然万一没退休前被用光也就有违初心了。

自由的钱是留不到退休后的,对领取时间的硬性规定实际上是用他律的方式帮我们达成最终目标。

PS:能自由流动的钱也很重要,只是不该强求一笔钱既灵活又专款专用,它们是两笔钱,也应该是两种不同的规划,不能混为一谈。

Q5. 为什么要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按照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在 2035 可能耗尽所有结余。讲白了就是,第一支柱它撑不住了。

image
第一支柱在我国的养老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低也是不可逃避的现状,所以只得另寻他法,积极自救。

大部分的企业也没有充足的条件去设立第二支柱,国家倒是一直都在鼓励大家购买商业养老金,可惜主动购买商业保险来补充养老的人数占比也不多。

个人养老金制度就是在一二支柱陷入困局时,国家为了发展第三支柱所做的一个大胆且必须的尝试,在政策支持(拿出了税优补贴)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去参加,并且可以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

讲直白些,退休后能不能吃上饭要靠第一支柱,但能不能吃饱和吃好,还得看自己有没有提前准备第三支柱的产品。

Q6. 为什么非要靠这三支柱,这钱做投资盈利不是更多?

后者决定上限,前者决定下限。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想要晚年生活过的不算太差,取决于用来托底的那些配置。

收益高的工具风险也更大,不一定会获益,也可能是亏损,但「老」这件事却肯定会发生,所以得用确定性的工具去准备一件确定会发生的事情。

养老金的来源是多元的,三支柱的占比根据个人的偏好做排列组合,可以少,但不能没有。

这也算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之前关哥写过一篇,建议复习👉我给自己买养老年金的 10 个思路节点

Q7. 后期的领取频次是什么样的?

按月
分次
一次性

目前有三种频次可选,按月领取的方式除了按基本养老保险确定的计发月数领取以外,还能选择按自己确定的固定额度或者自己选的领取月数进行逐月领取,直到领完为止,有点个性化定制的意思了。

Q8. 中途身故了怎么办?

明确规定,若参加人身故,资金账户里面的资产是可以被继承的。

Q9. 省税力度诱人吗?有必要买吗?

之前我们有详细计算过个人养老金的节税情况,可以戳这篇复习👇
这抵税方式也太硬核了

本质上它并非完全不用缴税,只是延税而已,如果平均月收入超过 5000,还是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的,至于力度如何,诱人与否就因人而异了,毕竟目前个人养老金的年度缴费上限只有 1.2 万元,抵税额度也有限。

如果只是抱着节税的想法,可能会感到失望,这个产品无法省到太多税。

但如果本身就有养老金的配置需求,就会变成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所以是否值得买,有没有必要买,也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考虑,它的重点也并非节税,而是国家拿出财政补贴,通过这种税优政策鼓励大家去落地准备养老金这件事。

自在人生 | 要准备多少钱?才能体面的养老?#

最近来问「自在人生养老年金」的朋友特别多,甚至不乏一些 90 后的年轻人。

我的妈呀,现在保险市场氛围这么好了吗?人民群众意识这么高了吗?

问了一圈,有人说担心将来的养老,有人说经济不好觉得年金险的收益还不错,有人说人口红利没了将来不能靠国家。

那我就借着讲产品,好好说说养老这件事。

  • 自在人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产品?

  • 养老金究竟应该如何准备?

  • 算算我将来能领多少社保养老金?

  • 如何用养老年金保险做补充?

  • 什么样的人适合买养老年金保险?

内容较长、又特别干货,请自行寻找自己关心的部分,如果看不进去,又对产品感兴趣,请务必联系顾问老师,如果你的情况不适合,我们会实力劝退的。

你可以看不完,但你把收藏、在看都给我点了!绝对值,赶紧的!

image

01 自在人生养老年金

「招商信诺自在人生养老年金」这个产品,不是新产品,在售很长时间了。

最近火起来,无非是两个原因:

  • 类似的产品越来越少了,未来年金险的预定利率板上钉钉是下降的。

  • 4 月 30 日就截止投保了。

一万句苦口婆心也比不上饥饿营销啊

image

(顺便说一句,我一直闭眼推荐的 ****「天天向上教育金」,早晚有一天也会没有的,当爹当妈的们,倒是去看看啊)

自在人生的形态非常简单:

image

去年底讲年金选产品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不过当时被我 pass 了。

也不是说它不够好,只是相比之下,相伴一生、星颐、福禄等都更有优势。自在人生的目标人群范围实在是太窄了。

自在人生有几个特点:

1、缴费期偏长

之前写关于买年金险,我有 8 条非常成熟的小建议我说了,

image

而自在人生的缴费期,只有 10 年、15 年、20 年三个选项。

所以,因为这一点,自在人生不太适合做快速缴费的大保单。

它更适合收入稳定的人群,一边赚钱,一边慢慢完成缴费计划,每年的保费不宜太高,通过较长的缴费期来保证总量。

2、领钱时间固定在退休期间

最早 50 岁可以领,摆明了就是个长期养老规划。

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未成年子女存钱的,就不那么合适了。

3、现金价值低

领取期之前,保单要到第 16-17 年度,现金价值才能达到和缴费同样的水平。

在这之前,你想退保?尤其是保单初期,哼哼,损失很大呦。

这一点正体现了保单的纪律性:随随便便就能退保并且没损失,那么保单能够长期存续下去的可能性就会低很多。

相信我,这十几年过我手的年金保单不计其数,不要试图挑战人性。

也正因为如此,你必须有非常确定的养老需求,或者保全资产的需求,才适合买这种「不宜反悔」的年金险。

关于「强需求」的概念,看这篇文章 06 部分👉[都是 4.025%,我花了 17 分钟决定买哪个]

不过在领取期间,保单的现金价值不算低,不像星颐直接变为 0,没法退保。

这一点好不好见仁见智吧,我的看法是,对于明确的养老需求,除了缴费期间需要纪律性来保证计划的完成,领取期间更需要强纪律性,帮助老年人保护好养老资产。

老年人被忽悠着把保单退保了,也不是没有可能。

4、IRR 还不错

「自在人生」的 IRR 整体还不错,和之前的星颐、相伴一生都在一个梯队里。

只要活到 75 岁以上,IRR 大概率能达到 3.7% 以上,活到 85 岁,甚至有机会达到 4%。

养老年金嘛,解决的就是「活得长」的风险,活得越久越划算。

有人说,早早死了就不划算。

废话,活得短的风险是隔壁寿险负责的事儿,一个产品你不能总指望他两头儿堵吧。

但我必须强调一件事【严肃脸】。

** 老读者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写年金的时候,从来没提过经济形势。
**

为什么?

因为年金本来就不应该跟短期经济形势扯上。

年金动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够好多个经济周期的,看当前的经济形势好与坏有意义吗?

市场好股票涨,大家看不上年金那点 IRR;

疫情严重全球衰退,年金突然就香了?

那过个六七年又复苏了怎么办?退保吗?

IRR 这个东西,大家了解一下,心里有个数,拿来做年金的横向比较就可以了。

** 但如果你是因为觉得最近利率下行,年金的收益率有吸引力,才去买的,我把话放这儿,早晚想退保。
**

** 甭管是年金还是重疾,保险都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功能性才是它的本质。
**

大家好容易理解了重疾险寿险的功能,别到了年金这儿,又回到看待理财产品的获利思维了。

现在还有人说年金险是骗人的呢,为啥?不就是喷用收益误导群众么?

** 年金是门大学问,能卖明白的人少。各位同业,要点强。
**

肯定有人说,关哥你可真能叨叨,啰里八嗦的。不看 IRR 不看收益率,那你说我到底看啥?

老娘当年讲年金都是 2 个小时起,你老指望我三言两语讲明白?臣妾做不到!

我考虑得这么周全,既要把产品讲明白,又要帮你理顺需求,还要努力灌输正确的理念,让你不会稀里糊涂的买,更不要稀里糊涂的退。

我要是单纯的的想带货,用这么费劲吗?

这篇文章 3000 字以内能结束我直播吃折耳根。

吐槽完毕,下面进入第 2 部分:

02 普通人如何准备养老

先了解第 1 个概念:养老金替代率。

是指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和退休前收入水平的比例。

举例来说,张三退休前工资是 1 万元,退休后工资是 8000,那么他的养老金替代率就是 8000/10000=80%

So easy.

正常来说,如果想维持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要不低于 70%

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最低标准是 55%

接下来我们了解第 2 个概念:基础养老和品质养老。

啥叫基础养老?就是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吃喝拉撒睡。

啥叫品质养老?就是除了基本需求之外,还追求点品质或精神层面的满足。

这两个概念没有一定的标准,个体区别比较大。

张三收入一直不高,消费水平也一般,退休一个月有 3000 块钱足够维持生活。

李四是「中产」,年薪大几十万,也习惯了高消费,退休一个月 1 万块都觉得捉襟见肘。

换句话说,品质养老的部分,可以没有,但基础养老的部分,没有就活不下去了。

因此,基础养老的部分,需要有确定性更好的方式实现;而品质养老的部分,就有比较大的伸缩空间。

用来准备养老金的方式有很多,社保、理财、房产、子女,都是大家常见的形式,但是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简单总结一下:

image

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准备方式,一起组合,互相补充,平衡彼此的优势和劣势,彼此之间不矛盾,是好队友的关系。

那为什么把商业养老年金和社保养老金放在一起,算作基础养老呢?

因为这两个是目前大多数能接触到的,确定性最好的两种养老金模式,共同特点:

  • 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 不参与市场风险;

  • 不需要自己操作;

  • 数额相对确定;

  • 收益率一般;

而其他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你品,你细品。

这两个部分,是在养老生活中,用来托底的。

你说你退休想去阿拉斯加去看棕熊捕鱼,去北欧守候极光, 去马代的水屋傻坐着数星星,,去普罗旺斯感受那紫色的浪漫 —— 你去努力赚钱去,去投资发财去,没人拦着你。

但是如果一切都不顺利,那么,退休后生活水平的下限,就是由「基础养老」这部分来决定的。

它未必能帮你过得多好,但能保证你不会过得很惨。

基础养老的部分越多,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就更高。

同样是退休后收入 20000 元/月,下面两种构成,区别在哪里,你能看出来吗?

image

image

0__3 社保养老能领多少钱?

大家都交五险一金,但算明白的人少。

各地的规定有区别,但整体思路是一致的,我用深圳的政策来举个例。

image

因为涉及到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我简化一下。

假设张三 22 岁毕业,60 岁退休,期间一直正常交五险一金。

他的工资水平一直是 1 万元/月,养老金个人账户缴费比例是 8%。

张三现在马上退休,能领多少养老金?

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9 年还没出,按 2018 年度的深圳社平工资是 9309 元。

*基础养老金 =(9309+10000)/2(60-22)*1% = 3669 元
**

** 月个人账户养老金 =10000*8%12(60-22)/139 = 2624 元
**

合计:6293 元。

没算明白?不重要,本来就是算个大概比例。关键是看一下不同工资水平下,社保养老金能做到多少替代率。

我自己用 EXCEL 做了公式,多年不用的 vlookup 都捡起来了。

image

image

image

几个说明:

1、为了切合实际,特地用「到手工资」替代「税前工资」来计算替代率。

为了简化,「到手工资」统一按「税前工资」的 80% 的来计算。因为稅率的关系,工资特别低或者特别高,误差会大一些,但是不影响结论。

2、目标替代率设定为 70%,应该还算合理。

3、社保规定,缴纳的基数,不得低于社平工资的 60%,不得高于社平工资的 3 倍。

所以注意黄色的部分,当工资超过 9309*3=27927 之后,甭管你工资多高,你的社保养老金都不会再增长了。

说下结论:

1、工资越高,未来社保养老金能够提供的替代率越低。

低收入人群靠社保,基本可以保证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但工资越高,社保养老金替代率越低。

再次证明社保「广覆盖、低水平」的特点。

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不大幅下降,越是高收入的人群,越有必要借助其他手段,准备养老金。

2、女性比同条件男性退休金低。

女性退休年龄早,缴费时间少 5 年,领取时间多 5 年,一来一回,差出 10 年。所以,女性的退休金相对少。但是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反而更需要做长期准备。

年金险女性费率比男性贵,也是这个原因。

3、列出的是理想情况,从毕业到退休都在缴纳养老保险。

但是实际上,很多公司可能不按实际工资缴纳,甚至不缴纳;还有很多人自由职业,中间断交,或者根本不交养老保险。

实际情况,比表格里要差得多。

我都不稀得提人口红利的事儿。

而且大多数人都是奋斗了好多年才进入高薪行列,收入和消费都高了,但是早年的养老险缴纳是很低的。也会导致实际效果更差。

比如按月薪 20000 元的男性计算,替代率应该是 67.6%。

但是假设缴费效果不是 38 年,而是 28 年。那么替代率就会降低到 49.8%

(说句不中听的,这部分都搞不明白,只会用收益率说事儿的,不是合格的年金销售人员)

04 如何用养老年金保险做补充?

还是张三,今年 30 岁的精神小伙儿,月收入 3 万,

第一步:确定养老金目标

张三希望退休的生活基础,相当于现在 2 万元/月的水平。

今年 30 岁,60 岁退休,假设每年的通货膨胀是 4%,

那么 60 岁时,需要 20000*(1+4%)的 30 次方 = 64868 元。

(对不起,这里不会打次方,哪位教我一下?)

第二步:计算社保养老金的差额

根据上面的表格,张三现在退休能拿 14404 元,假设和通货膨胀同步增加,相当于 30 年后能拿 46717 元。

每月的差额就是:64868-46717=18151 元。

第三步:退一步,打个折,倒推需要多少年金

那么张三要去买一个商业年金,达到退休后每个月能领 18151 元的效果吗?

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张三需要做 14 万 * 10 年/11 万 * 15 年/9 万 * 20 年 这么大的计划。

很明显,超出了张三的能力范围。

那么退一步,打个折,18151/月,取个整,再打对折,5000 / 月。

这样,张三只需要 4 万 * 10 年/3 万 * 15 年/2.5 万 * 20 年这样的规划,就能达到,给自己退休阶段每个月补充 5000 元的养老金。负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这是非常简而化之的思路,具体买不买,买多少,要结合很多因素一起决策。

但是这种根据需求倒退产品,用产品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正道。

05 哪些人适合买养老年金保险

年金功能性我之前已经写了大量的理念的和案例,关键词「年金」可以提取。

今天实际上是从纯养老的角度去分析的。

像自在人生这种,一看就是为稳定高收入人群做养老准备的产品,其实受众面并不大。

只不过优劣都是相对的,这一批所谓的「高 IRR」产品确实没多少了,自在人生仅靠这一个优势也变成了香饽饽。

但我再强调第一百次,产品好不好,关键是能不能匹配需求。

如果你既没有保全资产的强需求,又不能深刻理解用保险准备养老金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只是被看起来不错的 IRR、甚至单利所吸引。

早晚你会后悔的。

而且这种长期的终身年金,买的太少,作用非常有限,意义真的不大。

如果你有以下特征,那么你适合买自在人生:

1、收入不低,最好超过社平工资 3 倍。

2、收入稳定,失业等收入中断风险较小。

3、年金保费不超过每年结余资金的 1/3。

4、或者有一定的余量资产,能保证缴费稳定。

5、有不少于 50 万的终身重疾。

6、并没有在努力攒第一套房的首付。

满足以上,那么你可以认真的考虑在月底之前上车,赶一波养老年金。

如果不满足,那还是先努力赚钱、买房、把基本保障做好,以后条件允许了,3.5% 的年金也是可以的。

以上,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家庭财务规划表格】
1)做预算
2)填写当下存量资产
每月更新数据、复盘。每年做年度总结和复盘。

1️⃣「年度预算表」
第一步记账,明确当下的财务情况,每一个数字都需要对其他数字先有认知。
列标题:预算、实际、分类
1)收入预算
制定目标,倒推来源,比如主业、副业、存量资产(存款利息 / 投资收益)、人情往来(红包等)。
①确定收入下限占比及绝对数字
太低收入不稳定、太高收入提升空间有限。
收入:确定收入(基本工资 / 存款利息)、不确定收入(业绩奖金 / 投资收益)。
②来源占比 6️⃣「养老现金流」
蓝色需要自己填充,其他颜色不用动。
1)养老(稳定)现金流来源汇总
基础养老:社保、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商业专属养老金等。
品质养老:租金收入、劳动收入、存款领取(存量资产)、版权收入等。
养老收入来源要多元,并且要有基础和品质的分配。
2)实际购买力
2W 在 5% 的通胀率下 20 年后相当于 7540,30 年后相当于 4630。
3)存量资产使用测算
填写相关因子蓝色字体部分、品质养老存款领取(每月计划支出金额)。
领取后存款为负的年份,就是存量资产退休后能用到哪年。
如果只靠存量资产:保持低领取、保证收益率和通胀率相差不大。不确定因素是能活多久。
4)存量资产增长过程
复利的魔力!
影响因素:时间、收益率、本金。
同款好难,具体下来不迷茫了,但又有点担忧🤣

陪住院,为自己攒了一堆养老经验#

1 把父母身份证、社保卡、医保卡、户口本、病历及检查记录信息整理成电子版存在手机里。
2. 知道身份证、社保卡、医保卡、户口本、过往病历等实物放在家里什么位置。
3. 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4. 到医院时携带日常用药、小点心、保温杯。
「老年阶段」
老年阶段有可能很长。
三阶段:健康阶段、疾病阶段、失能阶段。
随着年龄增加(40~50 岁),女性的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同时骨密度、肌肉下降,很容易摔伤。

「拨打 120」
先问地址(同时派出救护车),然后询问年龄、性别、病史、症状。
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呕吐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准备」
证件:身份证、医保卡、户口本、过往病史电子版存手机。
日用:慢性病的药盒(周)、小面包、保温杯等。
APP: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费用」
到医院把医保卡给收费处,付押金(根据状态付不同押金)。社保能结算的直接结算,不能结算的从押金中扣。有商业保险,出院后再处理自费的部分。
可以跟医生沟通,患者有哪些保险,可以选择效果更好的用。
跟医护搞好关系,办理保险更方便。

「报销」
如要报销,出院要盖医院的章才能报销。把所有东西拍成电子版。如一张发票一个保险公司报不完,要备注让他把发票的分割单寄回来,去下一个地方报销。

📚《超越百岁》
医学 3.0:运动、营养、睡眠、情绪管理。

关于买年金险,我有 8 条非常成熟的小建议#

01 保障类产品优先考虑,万万不可裸奔买年金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疾病和意外的风险,要比退休养老的风险,更紧迫,对家庭财务的影响也更严重、更明显。

所以,优先考虑配置好保障类的产品。

这并不是说,保障必须买到 100% 全面了才能去考虑年金。

如果有了一定的保障基础,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但是,你别连个百万医疗都还没有,就开始琢磨退休金的问题。

或者,重疾保额只有 10 万,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那再有预算,肯定优先把重疾保额加多些,再考虑其他。

当然,家里有矿,三五百万医疗费也不在乎的,这条可以 pass,欢迎来找我聊聊资产配置的问题。

02 缴费期不宜过长

重疾/定期寿这类长期险,因为我们要的就是它的「杠杆功能」,所以拉长缴费期,降低每年的缴费压力,撬动杠杆,是正确的思路。

但是到年金险这里,纯粹的存钱取钱,没有杠杆,没有必要拉长缴费期。

更要考虑缴费能力的「可持续性」。

年金的保费数额往往比较大,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

如果拉得太长,越到后面,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缴费期选多久合适呢?

资产量比较大,更注重年金「归属权」的,防止「夜长梦多」,一次性趸交就好;

不想占用太大的现金流,对未来短期内的资金状况也比较有数的,3-5 年比较合适;

高管、白领,收入不夸张,但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考虑 10 年交。

** 但是 10 年以上的,或拉到 20 年,我建议谨慎考虑,除非你的保费真的很少,那你一定要回到第 1 条审视一下,保障做的怎么样了呀?
**

03 给钱留出「长大」的时间

如果大家被销售过年金,一定听过这个词,「复利的力量」。

说白了,年金的预定利率是固定的,年金总利益要增长,靠的主要是「时间的力量」。

而且,年金的早期现金价值往往比较低,并不适合释放现金流。

所以,如果要用年金准备教育金/退休金这类比较「目标明确、时间明确」的需求,一定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年金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才有意义。

比如想给孩子准备 18 岁上大学的钱,15 岁才开始准备,就太晚了。

或者 60 岁退休,50 岁才开始攒退休金,效果也会差很多。

上一篇的案例中提到过,「28 岁开始准备,比 38 岁开始准备,退休每年能多拿 50%」。

也是这个原因。

04 务必安排好「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之前写过很多次了,年金险的重要功能,是从法律角度,明确保单资产的归属权。

这是靠「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关系来确定的。

这三者确定好,保单中的资金流向也就基本确定了。

这三个角色的概念,再放一遍:

投保人

保单持有人/买保单的人/交保费的人;

拥有保单的【所有权】和大部分的【控制权】;

基本上投保人的权利是最大的,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认投保人的签字。所以如果想退保,或者想更改受益人等等,必须有投保人的同意。而且保单的现金价值、分红,在没有转化成理赔金的时候,都是属于投保人的;

注意,投保人可以更改,只要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已成年)同意即可。

被保险人

享受保单的保障/保额所有人;

拥有保单的【使用权】和小部分的【控制权】;

被保险人属于比较被动的,但是享受保障。比如重疾险的重疾赔偿金,年金险释放出来的年金,某些定期险的满期金等,都是属于被保险人的利益;

被保险人一般不能更改。

受益人

获得身故赔偿金;

拥有保单的【受益权】;

(因为「生存受益人」基本等同于被保险人,因此这里默认讨论「身故受益人」。)

受益人就是在被保险人身故之后拿赔偿金的那个,这个效力比遗嘱还高,执行起来也简单快捷;

受益人可以更改,可以添加减少,可以指定受益比例。

05 早领钱/晚领钱怎么选?认清自己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

很多人在纠结,是选保单第 5 年开始就领钱呢?还是选到 55/60 岁再开始领钱呢?

这个问题,要从需求类型出发。

年金释放出来的钱,什么时候用、给谁用、用多少,如果能确定下来,那这种需求就是 **「强需求」**。

教育金、退休金,其实都算强需求。

但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是想存着,也不确定什么时候用,有需要就取点出来,不用就放着」,这种就是 **「弱需求」**。

「强需求」对保单的确定性要求更高。

换句话说,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想退保。

比如我买教育金,18 岁才开始领钱,就是想着,甭管未来发生什么情况,买房也好治病也好,我女儿这笔钱绝对不能动。

「强需求」适合的年金应该具备两个特点:

1、到用的时候再开始领生存金

2、早期现金价值低

这样就能实现如下效果:

你想提前拿,不行;

你想提前退,不好意思,有损失。

就是要拍掉你蠢蠢欲动、闲得没事、要取钱或者退保的心思。

如果从保单第 5 年就开始释放生存金,这笔钱能不能留到用的时候,可是不好说哟。

至于「弱需求」,怎么选,就看你怎么想了。

06 万能金账户要注意投保人和被保人的设定

很多年金险都可以附加「万能金账户」。

其实很简单,等于你额外买了一单万能险,生存金如果不领,就直接进入这个万能险,可以享受到相对较高的利率。

大多数的年金险,生存金原本的累积生息利率是 3%(相伴一生是 4.5%);

但是万能金账户的结算利率往往能达到 4.5%。

并且万能账户还可以额外追加。

所以,加了万能金账户,一定程度上收益效果更好。

但务必注意!

万能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一定要和年金险保持一致。

举个例子:

母亲给儿子买了一份年金,母亲是投保人,儿子是被保险人。

那么附加的万能险,也一定要母亲是投保人,儿子是被保险人。

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年金险原本的归属权和资金流向安排。

07 要清楚年金是用来「托底」的资产

年金险的作用,是给未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它最大的功能,从来都不是收益率。

很多人总觉得通货膨胀是个过不去的坎儿。

但实际上,跑赢通货膨胀,是资产配置的整体目标之一,靠的是全面布局和长期运作。

通货膨胀,从来都不是靠单个理财产品去解决的问题。

换个角度,你的钱,又不参与市场风险,又能稳稳超过膨胀,这岂不是代表你的钱莫名其妙就变多了?

凭啥呢?因为长得美吗?

眼里只有收益率,就别看年金,市场上那么多风险类产品,大把的发挥空间。

年金,是用来托底的资产;

是「前方打了败仗之后,回过头来发现,啊,我们还有粮草,可以再支撑下去」时的信念;

是「一个球队被突破了层层防线,眼看着要失球,结果被守门员稳稳的扑出」时的安全感。

08 买完定期「复习」,不要冲动买,更不要冲动退

「资产配置是反人性的」,年金这个产品,有很强的「反人性」的特点。

人类喜欢「快」,它偏要慢、靠时间积累效果;

人类喜欢「高收益」,它短期内甚至是亏的;

人类喜欢「灵活」,它则想尽办法限制你的操作;

你说气人不气人。

但其实,它又是最顺应人性的。

它给你纪律,替你追求安稳,锁住确定性,避开那些让你糟心的风险,最终帮你实现人生目标。

真是一片苦心啊。

但是这种人性的需求,总被忘记,总被忽略。

买的时候,懂了,明白了。

过了两年,忘了,又被「短视」控制了。

如果不小心再遇到某个别有用心,或者根本不理解年金的人,

一忽悠,一冲动,就把年金给退了,现金价值说不定还没回本。

这是我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

年金,别冲动买,更别冲动退。

1)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累积缴费年限不足 15 年;
2)退休前因故身故的;
3)移民。
公积金在退休时可一次性提取。

🧮「养老金计算器」
1)查询权益单
个人养老金账户已累积金额(应收款)
2)领取养老金水平
根据填写的养老金相关数据,计算出退休时能领多少钱以及折算到当下的购买力。
购买力:默认按照 2.5% 的通货膨胀折算到当下的购买力。
替代率:衡量退休前和退休后收入水平的变化。55% 是红线,70% 意味着前后基本维持。
社平工资:对比退休时收入和当时的社平工资。
3)养老储蓄规划
尽早开启财务规划,比如每年为养老攒钱,提升替代率,同时几十年后用的钱,做投资理财配置到长稳海策略中,参考默认配置比例以及具体分析。
4)记录(每月打卡)
开启养老储蓄(存钱)并配置到三个策略里。

✅「宽容」
明明可以用 30 年的时间攒养老金,非要 40 岁才开始考虑,那 20 年内攒钱的压力会更大。
每个人的一生必定有积累期和调整期,对自己宽容一些。
热门问题一:居民养老保险 V.S. 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有多不同?

居民养老保险,按每年 300~8000 元的固定档次缴费;

职工养老保险分为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两种形式 ——

企业职工的缴纳方式一般是 8% + 16%,个人每个月拿出税前工资的 8%,企业缴纳该员工税前工资的 16%;灵活就业的缴纳方式一般是 8% + 12%,个人每个月拿出缴费基数的 20%,其中 8% 进入个人账户,12% 进入统筹账户。

热门问题二:断缴会影响退休吗?

别担心!养老保险出现断缴,参保记录不会清零,个人账户储存额也会连续计算利息,而且,年限也会持续累积。即使你在不同城市工作过、中间断过,只要退休时,所有缴纳的时间加起来累计超过 15 年,就能领退休金。

另外,还需要注意,如果以前都是公司给你交,后来你自己给自己缴,年限也是可以累积的,你想,「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更好,当然可以向下兼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是,如果最后想要享受「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那自己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几年不可以算进累计年限。

热门问题三:爸妈怎么补缴?我们断缴之后可以补缴吗?(提档缴费、子女资助、集体补助)

如果你想补缴「职工养老保险」,那必须走程序让用人单位补缴,理论上如此,但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而且,一般情况下,职工养老保险和灵活就业养老保险都不可以跨年补缴;

如果你想补缴「居民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那就可以在退休时补缴,最高补交至 15 年。所以,如果爸妈一直都缴纳的是「居民养老保险」,或者,你决定以后只缴纳这款基本养老保险,那就可以补缴这种。虽然各地政策不同,但总的来说,有三种补缴方式:

提档补缴:在退休时,可以选择按照最高档次一次性补缴(大部分地区都可以);

子女资助:在爸妈快要退休之前,他们可以每年按照自己选定的档次缴费,子女也可以每年给他们的养老账户里缴一份;

集体补助:向村集体申请。

值得细思的问题:退休地,怎么选

image

图片来源:12333 社保查询网

值得留意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前领取养老金?

参保人员已经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但其养老保险累积缴费年限不够十五年的,可以申请提取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

参保人员在退休之前因故身故的,可以提取养老金,同时其家属还可以申请丧葬补助金以及抚恤金;

参保人员有出国定居需求且已经办理相关手续的;

参保地要求的其他情形。

另,公积金也能退休时一次性提取。

其他参考信息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読み込み中...
文章は、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